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2023-07-05 12:22:06 - 东方网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说:“每小时有40多人溺水死亡;每年共有372000人溺水死亡。”暑期将至,夏季是溺水最高发的季节。《全球溺水报告》中得出以下结果:全球半数以上溺水死亡者不足25岁;五岁以下儿童溺水率最高。

夏季,儿童,高发,这些也成为我们今天科普的关键词。

首先我们来看下关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最容易发生溺水的场景

4岁以下: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比如室内的水缸、浴盆甚至脸盆等;

5—9岁:户外的水渠、池塘和水库等;

10岁以上:儿童活动范围更大,主要为池塘、江河湖海、水库等。有时候,甚至是工地上不起眼的一个小水洼,也会造成儿童溺亡事故的发生。

在新闻里,这样的悲剧也频频发生,我们就一起学习下如何识别溺水者,解救溺水者。

10种迹象辨别溺水者

大家都以为溺水的人会像这样惊慌呼救▼

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但是事实相反,很多溺水者因为紧张,肌肉僵硬,喊不出来,根本无法挣扎和呼救,最终“安静地”站在水里死去!

溺水者的营救黄金时间是事发30秒。如能及时发现溺水迹象,生命或可挽回!如何辨别溺水者?牢记这10种迹象。

头被浸没于水下,嘴巴露出水面:

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头向后倾斜,嘴巴张开:

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双眼无神,无法聚焦:

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紧闭双眼:

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头发盖住了前额或眼睛:

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看似直立于水中,腿无法运动:

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呼吸急促或痉挛:

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试图游向某个方向,却无任何前进:

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试图翻转身体:

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做出类似攀爬梯子的动作:

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所以,即便这个人看起来不像溺水,只是在“发呆”,但如果对询问没有反应,就需要立即施以援手。

而小孩子戏水会发出很多声音,一旦安静无声就要提高警惕了。

溺水者起初会出于反射而屏住呼吸,在这一过程中,溺水者会反复吞水。随着屏气的进行,溺水者会出现缺氧。喉痉挛反射可能会暂时地防止水进入到肺内。然而最终这些反射会逐渐减少,水被吸入肺内。

溺水最关键的病理生理特征是心脏骤停前因低氧而出现的心动过缓。通过给予仅通气的复苏以纠正低氧血症至关重要,而纠正缺氧本身也可导致自主呼吸或循环的恢复。

旁观者在初步营救和复苏中发挥关键作用。与此同时,旁观者在尝试营救时也易于发生死亡,通常见于冲浪或急流水域。只要有可能,旁观者尽量不要实施下水营救,告诉溺水者试图接近递给的救援设施(如木棍或衣服),如果溺水者离岸不远那么扔绳索或漂浮救援设施也是可行的。如果不得不下水营救,可借助于浮力救援设备或船接近溺水者。两人一同下水施救比单人施救更安全。千万不要一头扎进水里去救人,因为这样一来你可能失去与溺水者保持视觉接触,并且有可能增加脊柱损伤的风险。

溺水救援三原则,要牢牢记住:

1、 岸上救优于下水救;

2、 器械救优于徒手救;

3、 团队救优于个人救。

4、 溺水急救

(1) 脱离溺水环境,用漂浮物将患儿救起,放置于安全的地面

(2) 大声呼叫周围人员进行帮助,拨打120

(3) 检查患儿呼吸、脉搏,判断意识状况

(A) 开放气道

上岸后立即清理患者口鼻的泥沙和水草,用常规手法开放气道。不应为患者实施各种方法的倒水措施,包括倒置躯体或海姆立克氏手法。

若还有呼吸,则让患儿侧躺,使嘴在脸部下方,方便水流出。

(B) 如果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即可进行人工呼吸及心外按压

进行人工呼吸及心外按压前将患儿置于平卧的复苏体位。

按压部位为胸部正中,即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将一手掌置于胸部中央,另一手掌于其上,手指互相紧扣,按压时,双臂要伸直,并与手掌成90度角垂直下压,按压频率 100- 120 次/分钟。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1/3,按压和放松时间相等。胸壁完全弹回后,进行下一次按压,手不能离开胸壁。按压30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总结流程:

(1) 判断反应

(2) 如果没有反应, 呼叫援助并拨打 120

(3) 判断呼吸 、脉搏(仅限专业人员, 非专业人员不必强求)

(4) 开放气道

(5) 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科普|如何正确处理溺水事件?

最后我们一起总结下溺水发生的常见误区:

1. 溺水发生时孩子会拼命拍水或大声呼救?

发生溺水时,口鼻呛了水,可能已经无法发声和呼吸,不一定能拼命拍水或大喊,甚至可能是站在水中或者低头在水下不动。

2. 会游泳就不会发生溺水?

游泳过程中呛水、抽筋、过度疲劳,或者在野外水域被水草缠住腿脚,遇到水中旋涡、暗河,以及遭遇风浪等,都会导致溺水。

3.戴着游泳圈和充气玩具就不会发生溺水?

游泳圈和充气玩具都不是专业的漂浮装备,只是帮助人暂时浮在水面的辅助工具。当水流发生变化,游泳圈和充气玩具在水的推动下很可能突然发生翻转,或是漏气,甚至孩子自己没有抓住等,都有可能发生溺水。

4. 有管理员和救生员就不会发生溺水?

游泳和戏水场所的管理员及救生员的主要职责是现场管理和维护秩序,但是他们无法做到专门时时盯着每个孩子的状况。因此家长朋友要记住,时时有效看护水中的孩子,是家长的责任。

5. 会游泳就能下水救人?

水中救人是一项专业性工作,需要强健的体力、良好的水性和专业的训练,普通人贸然下水很容易发生体力不支、四肢痉挛,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或者由于缺乏经验,被溺水者抓住手脚沉入水底。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儿童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希望大家会防溺水,会救溺水,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作者: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沈怡 副主任医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