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王冷斋 坚守宛平城

2023-07-05 14:00:39 - 北京晚报

▌刘永加

“七七事变”爆发后,宛平城处于危急时刻。担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的王冷斋,不畏敌寇威胁,和守城的29军将士们,坚守在抗战第一线。王冷斋在宛平城坚守了二十几个日日夜夜,亲身参与了这段重要历史。

在此期间,王冷斋写下了《卢沟桥抗战纪事诗》50首,记录下卢沟桥事变始末;1957年,有记者采访了时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王冷斋,并撰写了《访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见证人——王冷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编辑出版的《北京文史资料第二辑》中也收录了王冷斋的遗稿——《卢沟桥事变始末记》。

如今,通过诗歌和文章,得以回溯到八十六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

县长王冷斋 坚守宛平城

县长王冷斋 坚守宛平城

“七七事变”后王冷斋在宛平城留影

县长王冷斋 坚守宛平城

拒绝日军的多次威逼利诱

王冷斋(1892-1960),福州人。原名王仁则,字若璧,笔名冷公。民国初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后来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二次革命、护国讨袁斗争。后在北京、上海寓居,弃武从文,自办《京津晚报》和远东通讯社,以敢于针砭时弊而著称,是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报人”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东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1935年,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秦德纯担任常务委员兼北平市市长。秦德纯与王冷斋是保定军官学校同班同学,深知王冷斋德学才干出众,便邀请他前来北平就职,出任市政府参事、宣传室主任兼北平新闻检查所所长。随后,王冷斋出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

宛平城位于北京郊区卢沟桥畔,始建于明代,当时叫拱极城;到了清代又改名为拱北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宛平县署由北京城里迁到此处,遂改名为宛平城。它是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地,同时作为拱卫北京的要塞,其军事地位十分险要。而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位于险要位置的宛平城,成为日军眼中的“肥肉”。

1936年9月18日,日军步兵一个中队在丰台演习,要通过中国军队守卫线,中国军士阻止其前进,日军不予理睬,遂起冲突。经双方派员调停后,虽然事态并未扩大,但是日军竟以此次事件为借口,进驻丰台,继而又以营舍不够居住为由,图谋在丰台至卢沟桥中间地带建筑兵营及飞机场。日方多次向王冷斋提出无理要求,均被他断然拒绝。

当时,日本驻军参谋秦岛,带着画好的地图来到宛平衙署,对王冷斋说:“你们最高长官已经同意,我们要在大井村修机场,马上签字吧。”王冷斋早就洞察了侵略者的阴谋,厉声回复:“图中的河流、桥梁、道路、田野等,是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割让土地是绝不可能的。况且我也没有接到上峰的指示。”秦岛威逼说,这是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的命令。王冷斋毫不示弱,怒声喝道:“我又不是日本国的官,不签!”

日寇见硬的不成,又来软的。日特务机关长辅佐官寺平又来劝说王冷斋,说他们建机场是为了日中两国共同的利益,占不了多少地,专员阁下要是同意了,日本不会亏待他的。王冷斋坚定地说:“出卖国土的事不但我不干,大井村的老百姓也不会答应,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后来,日方改变策略,意图从民间着手,以重金诱惑村民自愿租卖。但是,绝大多数村民都有爱国心,不肯为日方所诱惑。王冷斋为了更好地教育引导百姓,做出了一个重要举动:由全体村民具呈县府,加盖手印,声明不将土地出租或出卖,如果日军强占,必以流血相抵抗。

王冷斋和村民们粉碎了日寇的图谋,但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并未停止。驻扎在丰台的日军,之前常在附近演习。1936年9月开始,原来是白天进行的演习,开始延迟到夜间,且演习的地点逐渐靠近卢沟桥。演习也由最初的虚弹射击渐渐发展到实弹射击。中方屡次提出抗议,日方均置若罔闻,经过多次交涉,日方最终允诺如开展实弹演习会通知中方。但是,日军却采取小规模部队时常出动的办法,实施骚扰,为避免发生事端,北平市政府令保安队及警察随时注意戒备。

趁调查组交涉时日军攻城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又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晚上11时许,宛平城东门外忽然传来数声枪响,城内守军严密戒备。12时后,日军说丢失了一个士兵,要进城搜索,北平市长秦德纯给王冷斋打电话,要他迅即查明以便处置。

王冷斋接到电话后,通知城内国民革命军第29军110旅第219团3营营长金振中,让他切实查询各守兵。经查明,中国军队并无开枪之事,且每人所带子弹并不短少一颗。另一方面,王冷斋又令警察在各处搜索,也未发现有所谓失踪日本兵的踪迹。然后,王冷斋根据所核实的事实向市府报告,并奉命前往日本特务机关部与日方谈判。

面对虎视眈眈的日寇,王冷斋拒绝了日方进城搜索的请求。这次谈判的结果是,决定先由中日两方派员同往宛平城调查,等调查情况明了后再商谈处理办法。

在调查组前往宛平城约两里的地方,王冷斋见公路右侧及铁路涵洞一带都被日军占据,枪炮摆列到位,已在作战争准备。日方代表寺平要求王冷斋令城内驻军向西门撤出,日军进至东门城内数十米地带,再商解决办法。王冷斋严词拒绝。

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日方最终同意由寺平与王冷斋进城调查。进城后,调查组正在会商调查办法。日军趁交涉之际,于8日一早,向宛平县城猛烈攻击。

日军发动炮击后,第29军司令部立即向前线官兵发出命令:“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在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后,王冷斋向日军带队的樱井等人严切质问,并声明日军首先开枪破坏大局,应负酿成事变的责任。樱井等说开枪或出误会,当努力于此事的调解,勿使扩大。

日方虽然这么说,但很快再次向中方射击,并且以迫击炮轰击城内,命中专员公署,房屋大部被毁,幸亏专署及县府人员此前迅速迁往安全地点办公,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不过,宛平城内的百姓房屋多被炸毁。

中日双方战至下午6时左右,营长金振中及保安大队队副孙培武都负了伤。

就在宛平城遭受战火的时候,宛平城外,中日双方还爆发了一场激战。卢沟桥北侧,有一座铁路桥,它是连接南北铁路的交通要道。当天,日军也对铁路桥发起了猛攻,当时中国的守军不足百名,而日方队伍却有五百人之多。经过殊死搏斗,八十名守军全部壮烈牺牲。

至8日夜间,战事更为激烈,29军组织了大刀队奔赴卢沟桥,与敌军进行白刃战。在战斗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服的精神。经过宛平城内外军民的同心合力,日军遭受重创,战事才暂告停止。

日军在卢沟桥的侵略行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也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坚守二十余天宛平终失陷

此时的日军一边增援兵力,一边玩起了“缓兵之计”。

7月9日凌晨4时,王冷斋接到北平电话说:松井(日军的北平特务机关长)来电称失踪日兵业已寻到,现在可以和平解决,双方已商定停战三项办法:(一)双方立即停止射击;(二)日军撤退至丰台,我军撤向卢沟桥以西;(三)城内防务除宛平原有保安队之外,由冀北保安队担任,人数限300人,定于本日上午9时左右到达接防,并由双方派员监督撤兵。

当接防的保安队到达宛平城后,王冷斋即刻将防务分配完毕。这时日军旅团长河边正三要求率幕僚入宛平城慰劳,王冷斋一口回绝。

当天入夜后,经王冷斋查明,城外铁路涵洞处还隐藏着并未撤离的日军,而且撤离后又回来的士兵,数目也不少。王冷斋加强了宛平城里的戒备。

到了深夜,涵洞内隐藏的日兵果然向城中袭击,幸而中国军队已有准备,日军没有得逞。王冷斋急忙向北平电话报告日军隐藏及袭击情况,并请示处理办法。北平方面命王冷斋次日晨到北平面商。

10日上午,王冷斋到北平城里参加中日联席会议。在会议中,日方代表樱井等4人忽然离席,说是出去打电话,过了很久,也不见返回。等王冷斋到室外查看,才得知他们竟不辞而别。这时各方的报告接踵而至,日军已由天津、古北口、榆关等处陆续开到北平周边,且有大炮坦克向卢沟桥开进,已经将大井村、五里店等处占领。

显然,上述一连串动作,都是日军的缓兵之计。日方由各处调来重兵后,向宛平城进击,这时平卢公路不通,王冷斋只能取道门头沟绕长辛店返回宛平城。

7月11日起,日军用大炮轰击宛平城及其附近一带地区,29军也展开了多次反攻,团长吉星文在战斗中负伤。负伤后,他带领城内居民向城外的安全地带疏散。此时,战事也由此扩大到八宝山、长辛店、廊坊、杨村、南苑等处,29军各部分散于各处应敌。

29军军长宋哲元与日方经过多日谈判,初步达成协议,但这都是日本的计谋。25日晚,日军一部突然从广安门发起进攻,意图侵入北平城,被中国守军击退。26日,天津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向29军军长宋哲元发出通牒,限29军全部于24小时内离开北平,否则即以飞机大炮攻城。29军奋勇反攻,收复了多处失地。

28日拂晓,日军派出大部兵力并配以飞机、坦克猛扑南苑,激战至下午,29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先后殉难。此后,日军准备向北平进攻。为避免全城失陷,北平城内的军队被命令撤至涿州一带布防抗战。

7月29日,北平失守,29军奉命撤离,卢沟桥与宛平城随即陷落。

王冷斋挥泪告别了抵抗20多天的孤城危桥,与剩下的官兵一道转移。王冷斋感慨颇多,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与城愧未共存亡,人庆更生我独伤。国步方艰应有待,此身终合向沙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