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银幕刮起“四川风”

2024-07-05 06:35:36 - 四川日报

大银幕刮起“四川风”

大银幕刮起“四川风”

大银幕刮起“四川风”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陈云鸽罗海韵今年以来,全国大银幕刮起一股“四川风”:《阿莫阿依》展现小凉山彝族风土人情,《再见土拨鼠》描摹甘孜高原秀丽风光,胡歌、高圆圆主演的治愈系电影《走走停停》在内江取景,入围多个国际影展的《日夜江河》在南充嘉陵江畔完成拍摄……近年来,影视与旅游互惠互利、双向奔赴,“影视+文旅”多元融合,带来诸多想象空间。巴山蜀水远近闻名,坐拥广阔的“诗与远方”,“四川造”电影如何进一步出圈?怎样在大银幕讲好“四川故事”?深耕“影视+文旅”让四川成为优质电影孕育地近年来,“影视+文旅”成为热词,给影视行业和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今年以来,《繁花》《我的阿勒泰》作为现象级热播剧,前者让上海黄河路、和平饭店成为热门打卡地,后者使新疆阿勒泰迅速出圈,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迅速掀起一波波文旅消费热潮。而在四川,热播剧助力文旅繁荣的现象亦不鲜见。数年前,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播出即大火,长尾效应让稻城亚丁在电影上映后数年依旧是热门出行目的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人文、多彩的民族风情……翻一翻“家底”,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一直以来就是影视创作的灵感之地,不仅深深吸引着八方游客,也深受各影视剧组青睐。今年登陆全国大银幕的电影《再见土拨鼠》,曾荣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在四川甘孜州丹巴县莫斯卡村完成取景,片中的高原风光和藏族风情,让观众心驰神往。无独有偶,入围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日夜江河》,是一部以江河船只隐喻父子关系的影片。平日川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江河,这一次成为影视创作者眼中的“富矿”。导演郑培科表示,考察取景时,南充嘉陵江沿线风景令他眼前一亮。“四川的嘉陵江面和两岸的山脉有非常好的过渡,且氛围足够生活化,最为契合故事情境。”在他看来,当地错落有致的县城和厂房都颇具电影感,散发着鲜活又令人着迷的烟火气息。此外,电影剧组还深度还原了嘉陵江上的船工生活,桥梁、波浪、渔船和货船等极具川北风格的意象,在电影的镜头下都变得格外生动而富有戏剧张力。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电影是“六美”的艺术,即“美景、美人、美食、美酒、美德和美姿”,而四川刚好兼具这“六美”,因此许多电影人都非常乐意到四川拍戏,拍戏之余还能感受到生活的“六美”。加之四川极具烟火气的景观非常适合于市井、江湖题材的影片,因此近年来到四川取景的剧组络绎不绝,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四川文旅添了一把火。不过,饶曙光也表示,目前来看,属于四川主控的电影还不多,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四川电影人都要加油,不仅让四川成为好的外景地,更是成为优质电影项目的孕育地、诞生地。”深挖城市人文底蕴传递“川味”文化的精神内核“影视+文旅”模式的显著特征便是“借力”。借助影视作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将当地的旅游资源推向更广阔的群体,而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常规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场景呈现,最关键的是找到地方与电影内容的深层契合点,特别是深层的文化、审美和精神气质。例如《繁花》以唯美的电影化手段不仅打造了一个热血、义气的商业江湖,更是奉献给观众一个精致、优雅、有品位的关于上海的想象。而《我的阿勒泰》则以广阔的大自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慢生活方式,提供了现代人所渴望的“诗与远方”,这是该剧对阿勒泰的独特挖掘。那么,在关于四川的影像作品中,如何把握当地文化的精神内核,用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反哺剧情,让作品引发观众共鸣?近期热映的电影《走走停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部在内江取景拍摄、全程用四川话演绎的影片,从头至尾都洋溢着四川人特有的“松弛感”。“北漂青年返乡”的故事主线,展现另外一种面对人生“停滞期”的心态与选择。诙谐的疗愈轻喜剧风格,让观众感受到“川式幽默”的魅力,同时也让观众通过电影找回遗落在故乡里的一部分自己。电影中,泛黄而充满明媚感的老式居民楼、男女主角蹲在路边小板凳上吃面的面馆、颇具特色的街边小路等,勾勒出一帧帧鲜活的内江生活图景,让观众直呼“被治愈”。知名影评人谭飞指出,在电影《走走停停》中,胡歌、高圆圆等演员在为期60天的拍摄期间学会用地道流利的四川方言对话,并毫无违和感地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某种层面上也体现了四川文化给人以温和亲切感,彰显着四川包容并蓄、轻松闲适的独特城市气质。谭飞认为,四川的包容性让人心理健康、轻松自洽,四川也由此成为文艺青年“坚实的后台”。“川人‘放得下’的豁达生活态度,可能也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某种人生态度。”“四川人心地开阔,豁达宽容,成都尤其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作为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成都汇聚了来自各地的人群和文化,在相关影像作品中,可以看到传统川剧与现代艺术碰撞,古老街道与现代高楼并存,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操着南腔北调在这里生活、工作,这些场景充分展现了四川对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接纳与融合。”在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王瑛看来,四川独特的市井文化为影像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影视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深度,这种松弛、包容与安然的四川气质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特别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影像作品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慰藉和向往。平台赋能好故事创作激活城市影像IP名片如今,“天府之国”正成为一方“影视沃土”。2019年,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两只青铜结界兽的造型和设计,参考的是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和三星堆青铜像造型。配音、音乐、特效等多个环节也有成都本土制作公司参与。还有由四川完成特效制作的《流浪地球》系列、根据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事迹改编的《中国机长》等,这些涵盖不同题材、风格和类型的影片,既有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主旋律作品,也有展现想象和创新的动画作品,体现了影视川军在电影题材创作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周文认为,“四川造”电影在内容IP的长线开发方面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传统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生活方式等,有三点还可加大创新发展力度:首先,可以依托成都科幻馆、《科幻世界》杂志等,进一步强化四川的“科幻属性”,用电影深化成都的“科幻之都”身份——这一点已在去年大热的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初见成效;其次,围绕三星堆、金沙文化等,在古蜀文明领域展开创作;最后,基于四川浓厚的艺术氛围和庞大的年轻人数量,打造“艺术之都”的概念和多元体验也有助于创新四川电影的影像叙事。除了好内容之外,“四川造”好电影同样需要好平台。2023年9月,首届金熊猫奖评选活动在成都举行。同年10月,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举行。今年8月,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将在成都“绽放”,举行颁奖典礼等活动。国内外顶尖影视人、科幻作家、杂志主编和科幻产业代表,还有众多院士、专家、学者因一次次盛会齐聚成都。从参与者到东道主,四川身份的转变,有助于四川好电影好故事借力平台放大音量。用电影讲好四川故事,直抵人心的故事内容、润物无声的价值取向、广泛传播的平台载体,三者缺一不可。当下,四川的精彩故事正在继续演绎,以电影为纽带,四川好故事带着画面和声音,跨越山海,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四川形象。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