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味

2024-07-05 06:35:36 - 四川日报

作家马希荣的长篇小说《冷盐》让我感觉惊艳了。不是因为这独特而又深有意蕴的书名,而是我居然一口气一字不落地看完这本书。心里一直怀着疑虑和担心,却十分丝滑地完成了一次愉悦的阅读体验。从冷到苦到咸到甜,主人公的一段人生路上的滋味被写出了悬念和人所共鸣的滋味。盐,这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调味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第一味,被马希荣赋予了人生意味,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情感曲折而细腻,语言简洁有张力,人物立体而丰满,故事简单却吸引人……在近乎浩瀚的农村题材书写中,能这么让人读得快速而愉悦的作品不多。作为较为专业的读者,我是近乎挑剔的;作为与马希荣同龄同时期成长的作家,我和他一样,又是好学的。在我看来,只有最多的阅读和思考,才会让一个作家更快地成熟起来。而他在短短的六七年里,无疑是成熟得很快的那种。毕竟,2017年才开始创作的他,如今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出了不菲的成绩。

《冷盐》内外两条线索相互交映,形成巨大的张力。很多小说家写长篇大多喜欢宏大叙事,但马希荣没有选择这条既很传统又不讨好的形式。他从悲伤的母亲去世开始写,写得催人泪下,极为细腻真挚。完全是真实的情感宣泄,让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同时,他在这过程中,又给读者埋下另一条深埋在心里的情感线索。那就是主人公对父亲的埋怨。父与子,是人生的一对冤家。有的冲突激烈,有的平淡无奇,但主人公作为知识分子,却隐藏心里。极少的字眼,让读者在心底产生悬念:母亲到底是咋死的?他们之间出了什么问题?从母亲去世的原因追究到对农村群众的常见病因探索,马希荣把主人公的工作和生活自然而然地带入了主题。

《冷盐》里的人物都是丰满而立体的,这在现在的小说书写中已经不多了。确切地说,看完一本书,如果主人公很快被遗忘,那么这本书就是失败的。因为主人公是扁平的、面孔化的,在读者心里自然就站不起来。站不起来,就没法活下去。

马希荣让我看到了久违的人物典型性书写。小说主人公罗明是个知识分子,内向、木讷、踏实、脾气不好。他在单位和在家里的情绪表达都体现在话不多,但内心细腻、丰富甚至强烈。这些都有作家自身的影子。塑造一个站立起来的人物,却并没有费作家很多功夫,这在于马希荣深刻地认识到,作家必须善于撷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活变迁和人物变化的切面,抓住文学题材、场景、人物取舍的决定性瞬间。

比如他在办理母亲后事的时候心里的各种念头,领导跟他谈话后的“他的世界飞雪满天,寒冷冰封”,村支书要给他接风前他要“说几句”的手机搜索敬酒辞,他对妻子内心深处的爱意总是不能表达……读者很轻松地能感觉到这个内向的机关干部丰富的精神世界。

《冷盐》的语言简洁精炼,比喻贴切,心理描写细腻。小说要有张力,最大的是依靠语言的张力。马希荣的语言在长期的中短篇小说书写训练中已十分纯熟,在这本书中得到极大的体现。“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读者从阅读中能感知作家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万物的悲悯之心。

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无疑也是增加小说张力的因素之一,具有强烈的代入感。虽然看书的速度止不住地快,但我仍然用铅笔划了不少下划线——这是我习惯在精彩处留下记录的方式。例如,“罗明的喉咙里充满着苦涩的盐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后,父亲在人前人后矮了一大截,似乎披了一件脱不掉的湿衣服。”“他原本也想好好跟素芳说话的,但话一出口又变成了抽打人的荆条。”“可是,她对罗明的恨像一支利箭,可无论灌注了多大的力量,射得多么遥远,一碰到罗明就会掉落。”

《冷盐》第一眼就吸引读者的,是它别具一格的书名。我们熟视无睹的盐还有冷热之分?盐多盐少还有甜凉之味?有盐有味是我对厨艺最粗鄙的认识,盐,是厨房里的第一味。没有想到马希荣把这一味写成了人生的第一味。一个简简单单的盐字,在他的心上不知道过了多少遍,分析了多少次。不能不说,当一个作家要成就一本书的时候,要费多少思量,要用多少知识储备。但不管如何,其缘起和过程中体现,是他心灵最深处对农村、对家人、对乡亲们的真挚之爱。对万物悲悯是一个优秀作家必不可少的品质,显然,马希荣就是这样的作家。

《冷盐》还有个显著特点是创意写作。很显然,如果如传统的小说创作方式,老老实实地讲述农村故事,会让这本书黯然失色。毕竟在乡村振兴之路的书写上,有汗牛充栋的著作,能出彩实在是太难太难。

马希荣这几年在创意写作的学习和探索上很是努力,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他掌握了创意写作的精髓,没有走寻常路,这让他的小说文本有了别样的特征——没有一个特别的故事老老实实从头到尾,但整本书却有发展的不断丰富而明确的精神线索。这条线索就像一本长篇散文的精髓,串起主人公挂职乡村生活的外在线索,也串起整本书的脊梁,让读者没有厌倦感,充满情感而好奇地看完。不能不说,他学以致用,十分成功。

(《冷盐》,马希荣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