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界“小鲜肉”最爱江浙沪

2024-07-05 07:38:00 - 南京日报

蟹界“小鲜肉”最爱江浙沪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在盱眙县鲍集镇苏合鲍贡销售专业水产品合作联社,每天5000公斤的“六月黄”用冷链车运往外地;7月1日,金坛指前镇的“蟹二代”秦亮在塘口捕捞上了今年的第一批“六月黄”……民间有“再鲜不过六月黄”的说法,南京都市圈的螃蟹养殖户尝试更换赛道,避开同质化竞争,捕捞蟹界“小鲜肉”抢占螃蟹销售市场。

冷链发货,每日出货超5000公斤

从6月初开始,鲍集镇的“六月黄”收购点每天从早上5时就忙碌了起来,养殖户第一时间送来捕捞的螃蟹,分拣工给螃蟹称重分类,并用绳子捆绑好。“我们这里的‘六月黄’在6月初就上市了,一直要卖到7月底8月初。现在,每天的出货量轻轻松松过万斤。”盱眙鲍贡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亚告诉记者,每天都要发几辆冷链车出去,其中50%销往江浙沪。

“我们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养殖,养殖基地拥有8000多亩面积。今年‘六月黄’只有600亩,每亩可养5000只—6000只,每日产量可达200公斤—250公斤。”杨亚介绍,“六月黄”生长周期短、投入成本低,每亩利润可达3000元,主要通过电商、叮咚买菜等线上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打算明年还要增加养殖面积。

从去年八九月份开始“插苗”,投放了2000余斤蟹苗,经过大半年的养殖,今年5月份起首次上市。在芜湖市湾沚区花桥镇咸定村,“六月黄”是这里上半年的主打产品。“村集体经营水面1300亩,每日产量可达200公斤以上。村共有水面5000亩,全村每日‘六月黄’产量则达2吨—3吨。”咸定村党委副书记徐波介绍,从5月份上市到现在,村集体经营水面出产的“六月黄”销售额达30多万元,80%的产品销往江浙沪。

错峰销售,抢占“鲜”机

一只幼蟹需经历17次蜕壳才可成年,这大约需要耗时半年。“六月黄”其实是只经过三次脱壳的雄性“童子蟹”,体重一般在100克左右,壳内是半流动的黄脂,肉质细嫩,可以说是蟹界的“小鲜肉”。

金坛是全国优势河蟹产地,养殖总面积达13.5万亩,年产量1.4万余吨,产值10多亿元。今年,指前镇的秦亮将“六月黄”养殖面积从去年的4亩增加到20亩。“父亲养了一辈子螃蟹,不愿意卖‘六月黄’,我硬是试养了4亩,没想到去年底的螃蟹价格还不如‘六月黄’。”秦亮表示,今年父亲已经着急把这批“六月黄”卖出去了。

周期短,回报快。经过测算,秦亮发现这些“六月黄”每亩养殖利润可达2000多元,卖完后还能补养螃蟹或者养虾,错峰销售后的“鲜”机变成了市场先机。“传统螃蟹养殖收入单一,很容易受市场环境影响。随时调整养殖思路,再加上螃蟹的二次加工,可以规避传统养殖的风险,也能赢得更多的利润。”秦亮说。

“六月黄”拉长了产业链条

相较普通水产品,螃蟹的单价高出一大截,但在近两年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螃蟹养殖面临价格波动变大、饲养成本上升的难题。

鲍集镇的“六月黄”比其他地方提前了大半个月上市,是因为这里投苗早。作为鲍集镇第一批养蟹人,杨亚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这两年河蟹养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少养殖户的产量总体下滑,效益慢慢下降。我都是建议‘六月黄’养殖户在年前把蟹苗投放下去。”杨亚告诉记者,按照这样的时间节点,一季“六月黄”、一季水稻无缝衔接,农户可以实现双丰收。

无需“秋风起”,先食“六月黄”,在夏天也能吃到“秋天的味道”。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六月黄”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市场供应量逐渐增加。业内人士表示,“六月黄”市场崛起并渐成规模,推动了螃蟹均衡上市,拉长了产业链条。对蟹农和养殖主体来说,“六月黄”是一笔新增的收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