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书写文润金陵新华章

2024-07-05 06:58:00 - 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瑜 邢虹

7月2日,中华门外的西街遗址考古工地,简易板房将大雨隔绝。陈大海和同伴低着头在笔记本上涂涂写写,他们在对文物标本逐个清理、分类、编写器物说明。一个不适合野外考古的雨天,就这么过去了。

“造砖人刘太平”。同一天,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赵梦薇细细端详着眼前明城砖上的铭文,每每辨出几个字,她就会眉头舒展。她正在辨认铭文的明城砖,是今年4月从燕子矶某工地回收的城墙砖——一共2万多块,已全部回收保护并展开研究。

南京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每一寸土地下都可能藏着“宝贝”,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刻在这座城市的基因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要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

念兹在兹,话语深情,嘱托殷切。

一年来,南京牢记嘱托,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赓续历史文脉、筑牢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这片浸润千年优秀中华文化的土地上,正书写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江苏南京:书写文润金陵新华章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一门三道,宽约33米,进深约17米,门外还开挖了护城河。这道门,就是1500年前,人口超百万、世界上最大城市建康城的国门。

今年,西街考古遗址上的发掘有了重大发现——考古团队发现了大量六朝时期的遗存、遗物,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南朝梁代御道和都城的南大门,也就是国门。

西街遗址等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讲述着“何以南京”的故事:

西街遗址发现商晚期“长干古城”,将南京建城史前推600多年,而且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古长干文化资源激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不仅仅西街遗址,江宁华西村、六合姚庄及六合针织厂B地块发掘的墓葬,体现了此阶段越、楚、秦、汉文化交汇融合过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性的有力实证;薛城遗址发现的史前房基、墓葬、高台等重要遗存,对探讨宁镇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也为南京乃至江苏地域文明探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南京明城墙砖,其身印刻的文字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组砖文群,将中国古代“物勒工名”责任制度推向顶峰。

今年发现并回收的2万多块城墙砖,是近年来回收数量最多的一次。这批城砖来源清晰,一些砖文完整清晰、字体优美,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艺术价值,尤其在砖文内容、印制方式、书体艺术等方面也体现出了多样性,充分彰显了南京城墙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内涵,城墙砖上记载的纷繁姓名,更是对研究中国古代姓名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文化遗产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先考古、后用地”考古前置模式——考古前置,把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跟进”变为“提前主动”、由“不可知”变为“早规划”。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南京通过考古前置统筹处理地下文物保护与古都型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探索出了“思想统一、立法先行、部门联动、优化流程、严格管理、加强保护”的基建考古“南京实践”,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双赢”。

江苏南京:书写文润金陵新华章

“有看头”的大学校越办越好

在南京六朝博物馆,有一扇全国闻名的落地窗。从这扇窗看出去,南京四季皆成景。

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常常会站在窗前向外凝视——这扇窗,让走进六朝博物馆的观众从博物馆的角度看到这个城市,而博物馆,也是人们看到南京的一扇窗。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宋燕发言时,讲了三个故事,其中就有最美落地窗。

“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六朝古都,还有后面的明代、清代,东西还是很多的。”听了宋燕的故事,总书记这样说道。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苏轼传世真迹《潇湘竹石图》《治平帖》,展品中还包括宋代陈容《云龙图》、宋代李唐《濠梁秋水图》、宋代阎次平《四季牧牛图》、元代赵孟頫《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元代黄公望《水阁清幽图》……

南京博物院酝酿3年的年度重磅大展“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特展,正在展出。展览梳理了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对后世中国书画发展的深远影响,用此线索串联起中国书画从宋代至清代的名家名作,带领观众领略苏轼书画中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彰显博物馆的功能价值和特色优势,讲好博物馆故事,在南京,目前共有备案博物馆80座,2025年,备案博物馆数量将力争达到100座,特色鲜明、多元丰富的各类博物馆,让“博物馆之城”更有看头。

在南京,“总分馆制”开创全国先河,“人才打通”“藏品打通”“管理打通”“服务打通”,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南京市博物总馆核心竞争力、社会效益和影响力有效提升。

在南京,有长江路、老城南、钟山博物馆集群聚落,通过博物馆集群的“抱团发展”,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推动博物馆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资源集群优势。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2023年,全市博物馆接待了3000多万人次,他们走进这所大学校,看到的是中华文明灿烂成就,感受到的是历史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江苏南京:书写文润金陵新华章

绘就人文葳蕤金陵新画卷

“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永远用爱拥抱我的戏剧舞台!”不久前,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揭晓,摘得“白玉兰”的南京市越剧团青年演员李晓旭如是说。

同样摘得本届“白玉兰”的还有南京市话剧团青年演员杨彦,获奖后他说:“我会继续带着饱满的热情和信念扎根戏剧舞台,坚守文艺初心,择一事,事一生。”

一次摘得两朵“白玉兰”,实现了南京在该奖项参评历史性突破,充分展示了南京舞台艺术创作和文化人才培养成果。

6月22日,第十二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魔术·滑稽比赛决赛落幕。南京市杂技团创排的滑稽节目《博物馆惊魂》成功摘下“金菊”,获得中国杂技界最高奖。这已是南京市杂技团第四次摘得金菊奖。

也在不久前,第五届茅盾新人奖揭晓,南京两位作家跳舞(陈彬)和赖尔(周丽)分获网络文学奖和网络文学奖提名奖。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

去小剧场看一场演出,是很多南京人闲暇之余的选择,更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南京有戏”正成为这座城市新的文化名片。街头巷尾、随手可得——通过改造老建筑、老厂区,整合社区资源,如今小剧场遍布全市,各种各样的剧目,满足了粉丝多样需求。

曹雪芹“魂穿”回到自己写的书里,会发生怎样的奇妙故事?6月7日晚,南京市越剧团制作的诗韵越剧“金陵三部曲”第三部《织造府》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预演,惊艳四座。

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再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崇尚文学、热爱读书是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精神气质,全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用脚步丈量城市,跟着书本读南京,已成为书香南京的生活方式。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浩荡弦歌。

今年以来,南京在推动文化繁荣上硕果累累——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各类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书香社会建设持续推进,汲古润今、人文葳蕤的金陵新画卷落笔生辉。

新生代接棒

在传承中擦亮文明之光

越剧《织造府》惊艳亮相,舞台上,宝玉、十二钗等扮演者,都是“05后”新生代演员。青年人的激情与活力,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的光彩。

几天前,南京市越剧团迎来19位新人,她们都是“05后”,传承发扬传统戏剧,是她们的入职心声,也是每个人在心底守护的责任。

毕业季,一场名为“书于竹帛”的文物复制个人展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这场展的主人公是“00后”学子杨宇霆,他成为南京艺术学院人文与博物馆学院创办近20年来第一位举办个展的在校学生。和文物修复技术一样,文物复制也是文博行业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对保护珍贵文物、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接棒,意味着传承。

今年端午假期,“新中式”游冲上热搜;博物馆一票难求,热门文博场馆门票预约“秒光”;着汉服、听戏曲、学习传统文艺……年轻人拥抱传统文化的背后,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这一时代课题,并作出深刻阐释。

7月1日,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的60多位杰出创意青年人才,会聚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参加“消失的遗产——沉浸式文化遗产创客大赛”决赛。曾经,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塔见证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与融合发展,如今,借助数字技术,通过文化交流,全世界有更多人用创意点亮这座古老的遗址。

郁郁乎文哉!

南京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96处,公布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565处。于南京,赓续千年历史文脉,创造中华文明新的辉煌,时代课题,答卷正在书写。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