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云·融媒集萃】挖掘文化内涵 讲述非遗故事——嘉峪关市非遗研学基地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2024-07-05 08:50:49 - 每日甘肃网

【新甘肃云·融媒集萃】

挖掘文化内涵 讲述非遗故事

——嘉峪关市非遗研学基地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新甘肃云·融媒集萃】挖掘文化内涵 讲述非遗故事——嘉峪关市非遗研学基地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嘉峪关市融媒体中心

炎炎夏日,走进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锅盔工坊旁围着来自各地的研学者,探究锅盔的制作工艺,品尝刚出炉的锅盔。

经过百年传承,锅盔的视觉样态多姿多彩,制作手法也越发多样,制作口味更加贴合百姓消费需求。

“通过线上线下数据采集分析,我们发现来自北上广深等地的游客都会购买锅盔。”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负责人吴存军说,大家都是通过了解锅盔的历史由来,从“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嘉峪关的锅盔制作技艺起源于古丝绸之路东西过往商旅休养调整、给养补充的需求,在文化交流和日常生活中,锅盔制作技艺实现“艺术化”再造。

“把老祖宗千百年来凝练而成的精湛技艺,通过新的承载形式、表达途径和讲述方式,让更多人知晓、研读、萃取,这是非遗研学的可贵之处。”吴存军表示。

吴存军自2014年转行踏入非遗领域。十年的深钻和实践让他明白:要想把非遗研学做到家、做到游客的心坎上,必须让非遗技艺与地域文化紧密关联,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还原出来,供游客观赏和体验。

“研学,没有可触可感、可听可看的场景、实物,是勾不起游客兴趣、提不起游客精神的。”吴存军说,“研”就是研究一种文化现象,“学”就是学会一门制作技艺。

“研学非遗,其实就是在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吴存军认为,这种对话和交流,应该附着在传承至今的实物载体之上。

他说,把非遗内嵌的文化故事讲给游客听,让游客在非遗传承人的精心指导下体验制作工艺,实现理论认知和实操演练的巧妙结合,研学才会“接地气”,变得可触可感。

去年以来,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接待专业团队2000多人,以体验非遗、感知技艺形式开展文化联谊活动的游客达1000多人。

“从统计数字来看,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的火热程度还远远不够,但是依托独具地域风情的文化元素实现非遗声名远播,嘉峪关潜力巨大。”吴存军坦言,要想实现“流量满满”,嘉峪关必须拿出一些响当当的非遗项目来。

从课程打造、非遗传承人的遴选,到非遗项目的拟定、场景氛围的营造,再到研学工坊的布设和展陈,吴存军细细揣摩,努力做到既贴合嘉峪关的风骨神韵,又彰显嘉峪关的文化魅力。

目前,经过精心打磨和提炼,锅盔、风雨雕石艺画、银雕、泥塑彩陶、嘉峪石砚、夜光杯、汉简简牍、嘉峪关古琴等非遗制作技艺项目已具雏形。

在银雕馆,致敬逆行者、飞天神韵、莫高窟唐代观音菩萨、嘉峪关关城等栩栩如生的银雕画作整齐地摆放在展柜上。

“像这样的银雕画作,研学体验者多长时间能完成?”“研学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篆刻专业知识、具备相应的专业功底吗?”“研学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能达到非遗传承人的水平吗?”游客纷纷提问。

吴存军介绍,非遗研学分为理论宣讲和实操体验两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专业老师做文化源流的探源阐释和制作技艺的精心辅导,努力让研学者在非遗工坊获得知识的启迪、体验地域文化的精彩、感悟制作技艺的精湛。

“我们希望研学者在制作技艺的点拨下,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吴存军说。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吴存军认为,文化因地域风貌和人文风情而不同,经千年流变后自然会生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风韵风情,但是文化直抵人心的感觉却是共通的,这也是非遗研学备受追捧的缘由。

“对嘉峪关来说,我们打造非遗研学基地,初衷就是借助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展示,向海内外宾朋讲述发生在这片历史富矿之地的精彩故事,把嘉峪关的文化播撒得更远、更深、更久。”吴存军颇有感触地说。

“把非遗做大,这是每一个嘉峪关人的共同心声;把非遗做强,这是每一个嘉峪关人的共同期待。”吴存军说。(杨亮)

责任编辑:杨晨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