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大学如何引领科技创新?知名高校的校长这样说→

2024-07-05 15:26:00 - 媒体滚动

转自:劳动报

AI时代,大学如何引领科技创新?知名高校的校长这样说→

如今,企业界科创成果不断涌现,高校能否依然勇立潮头、引领创新?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题论坛“人工智能:科研范式变革与产业发展”举行,论坛上,大学校长围绕“AI时代:大学如何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开展讨论。

有好的假设才能有更好的科研

未来的科学研究数据驱动还是科学假设驱动?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说,复旦的选择是后者,有好的假设,才能有更好的科研。“如果树上掉下一颗榴莲,还会有牛顿吗?”金力风趣地解释了AI之于科学假设(Hypothesis)的重要性。金力表示,当今科学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基于传统范式提出好的假设,一是科学智能(AIforscience)驱动的假设。让假设的产生基于数据,高效产生假设并辨别其是否靠谱,是对AI的要求。科研人员能挑、会挑,可以判断假设的质量、让AI进化,可以通过AI大幅提升其判断假设质量的效能,这是科学智能的核心价值。未来的技术颠覆者将是年轻人,所以复旦大学不仅做科学智能(AIforscience),更要培养AI人才。

他说,一个数学家和一个生物学家放在一起,能产生交叉融合的可能性不到1%,但是,如果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学生,既懂数学又懂生物学,学科交叉就成功了。学校准备把理工科相对集中在一起,电梯要少,让大家有机会相遇,有足够多的小会议室给大家聊天讨论,让学生参与进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高校与企业就像硬币的两面,相互赋能

今天,企业界科创成果不断涌现,高校能否依然勇立潮头、引领创新?金力认为,高校与企业不同,大学的责任是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不仅要传承知识,也要创造知识。高校不同于企业,但离不开企业,双方应携手合作,完成工作,就像复旦上线的国内高校最大的智算平台CFFF,得到阿里云100多个工程师的支持。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认为,高校仍是当今科技知识的策源者与创造者,但企业在明确和把握社会需求方面有独特优势,企业得以为高校的科学研究提供方向与目标。大学和企业互为补充,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应当相互赋能、相互成就,在产教融合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高校在推动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创造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学校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动学科融合发展,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认识体系,让高校在解决技术问题、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卓越人才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

学界依然是AI策源地

谁对科研突破起到了更大作用,是高校还是企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吴枫表示,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多年前起,企业在多个领域的科研有超越高校之势。但实际上,高校和企业各有优势,高校的科研模式是老师带领学生,企业的科研模式强调团队创新,因此企业有系统性的创新能力。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通常来自于企业,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要拥抱企业,培养满足产业需要、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生。虽然大家当前主要关注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但人工智能对助力基础科学发展也同样具备巨大潜力,高校应注重创造良好的学科交叉氛围,建立完善成套的人工智能科创管理制度。

“学界一定是AI策源地”,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虞晶怡认为,学术界追求长期主义,而这对于工业界来说太有挑战性,包括AI在内的科学问题一定是长期主义的,因此学术界依然会成为长期主义和AI底层突破最重要的堡垒。“高校教师具有浓厚的创新精神,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业界的需求与问题,通过基础研究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解决业界需求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虞晶怡说,业界也应积极寻求与高校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和知识交流,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科交叉融合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非常重要,高校教师应主动与不同领域的学者建立联系,通过跨学科的对话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创新。高校在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时,应进行新尝试,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开展创新研究。

头图为论坛现场。校方供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