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恐龙与momo的“帷幕”下,是年轻人的生活“后花园”|荔枝时评

2024-07-05 16:27:35 - 媒体滚动

转自:荔枝锐评

近年来,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中出现了一批使用“粉色恐龙”头像,昵称为“momo”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大多是年轻人,他们通过使用统一化的隐名或伪名来隐藏个人身份,把千篇一律的“公共马甲”作为自己的“隐身衣”。以“大隐隐于市”的姿态,塑造了独特的互联网景观。

小恐龙与momo的“帷幕”下,是年轻人的生活“后花园”|荔枝时评

这样的风气并非全新趋势。毕竟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诞生之初,就伴随着虚拟化、匿名化的特征。因此人们更愿意在网络空间使用网名而非真名,从而获得一片更自由也更自在的空间。如今“momo”盛行,恰恰可以视为这种匿名化趋势更直观、更极端的表达。当然,与之前风格万千、展现个性的头像与网名不同的是,“小恐龙”与“momo”是一种“去个性化”的网络形象,以一种群体性的匿名身份,建构起对于个体识别的回避。

选择这样的头像与昵称,最直接的原因肯定是为了不被认出来,但选择“隐身”的心理动因却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比如有人是为了在网络空间进行更自由的表达,“只要大家不知道我是谁,我就可以说一些平时不好意思说的话”;有人是为了享受被“忽视”的感觉,毕竟不被注意的时候可能才是更放松的时候;也有人,可能只是不想费心给自己起网名,毕竟以这样的方式成为一个“小透明”也没什么不好。看呐,千篇一律的背后,其实也藏着各样的小心思,但本质,都是为了让自己轻松地在网络空间里度个假。

小恐龙与momo的“帷幕”下,是年轻人的生活“后花园”|荔枝时评

进一步来看,小恐龙与momo折射出的,其实是年轻人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去社会化”的需求。毕竟,这一届年轻人是更有边界感,更关注自我空间与内心世界的一届,而在现实空间里,他们却不可避免地要被卷入各种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非常容易产生“社会化倦怠”。小恐龙与momo对他们来说,就好像一堵巨大的玻璃幕墙,透过这堵墙,他们看得到外面,外界却看不到他们,这正是他们想要的心灵栖息地。此外,在社会化场域中,人们往往要表现出更为统一的“规训式行为”,但个性的表达与生存也是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很多人并不希望同事、同学知道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可以说,看似毫无个性的头像与昵称,其实恰恰是为了给自己的个性与特性充当保护色。

令人触动的是,千篇一律的“momo”昵称,被很多网友用成了生活的“日记本”与“便利贴”。比如在减肥的朋友的网名叫“momo(减肥版)”,在考研的朋友叫momo(考研版),在找对象的朋友叫momo(脱单版)……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既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又实现了个性的表达与情感的输出,可谓一举多得。而这,也成为了网络空间的社交磁铁,很多人因此找到了在做同样事情的搭子与同伴,成就了一段“赛博友情”,也可能会因此找到更好的自己。

小恐龙与momo的“帷幕”下,是年轻人的生活“后花园”|荔枝时评

小恐龙与momo虽然千篇一律,但背后却是不一样的表达、心境、生活,于是五光十色的网络空间才与我们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空间建立起既千丝万缕又深入浅出的联系。就像现实世界中的我们,看似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过着相似的“平凡的日子”,但每个人又都有一片自己的宇宙与土地,发出自己的光,这正是小恐龙与momo带给我们的跨越虚拟与现实的共鸣与启发。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