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律师使用AI辅助工作,初级法律人才或受AI冲击最大

2024-07-05 17:59:00 - 媒体滚动

转自:劳动报

4成律师使用AI辅助工作,初级法律人才或受AI冲击最大

7月5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法律科技应用场景发布及产业对接会上,多个法律大模型亮相。

调查显示:4成律师每天使用AI辅助工作

“据汤森路透的调研数据显示,2023-2024年间,企业法务部门考虑使用生成式AI的比例从30%上升至41%,而没有使用计划的比例则从60%下降至36%。”智合合伙人吴剑霞在法律科技应用场景发布会上说。

在频率上,使用生成式AI已成为4成律师的工作日常。调查显示,在积极使用或计划使用生成式AI的受访者中,有42%的人表示他们至少每天使用一次,而31%的人则表示他们每周至少使用一次。

调查显示,在应用场景上,不同领域对生成式AI技术的使用场景也各有侧重。88%的公司法务部门将合同起草视为首选的使用案例,而大多数律所则倾向于将其应用于法律研究。

据了解,目前律所应用AI比较审慎,主要是出于对生成式AI的使用仍有潜在风险的担忧,包括工具的准确性、安全性和保密性。

多款法律大模型集中亮相

在此次法律科技应用场景发布会上,7家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参加路演活动,围绕“大模型辅助立法”“企业法律事务的智能化建设”“律师事务所的智能化升级”“仲裁、商事调解的智能化改造”和“公共法律服务的智能化供给”,系统性发布了法律科技的典型应用场景,并以此为基础,正式启动了法务区法律科技产业共建计划。

“现在的律师所处的法律服务市场就是一个字——‘卷’,市场下行、竞争激烈、收入骤减、客户难寻,律师们不仅要努力寻找案源,还需要埋头于繁重的案头工作,筋疲力尽、苦不堪言。”智合创始人洪祖运介绍了基于智爱法律大模型的底座的4款法律人工智能应用。

记者了解到,在“智能法律研究”应用上,可以通过自研向量库、检索算法等技术为律师提供权威、精准的法律法规、相关判例和实务观点,做到每一句话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智能合同审查”应用解决人工合同审查耗时长、工作量大、难以保证质量稳定输出的问题,可以针对20种以上的合同进行逐条逐款的审查。

“律所使用AI工具,最担心的就是数据安全。”洪祖运表示,智合还设计了一套系统解决方案,能够实现“文件不出所”的大模型数据交互。

上海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汪科科介绍了“天机智慧立法大模型”。“结合行政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重复工作多、法言法语专业程度高、上位法遵从规范严’等实际情况,经过我们定向训练开发的法律大模型,已经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法规全量汇聚、快找、帮读、助写、辅助审查’。”汪科科说,该大模型可以提供大模型法条检索、文书生成审查等智能辅助工具,来服务企业法务法规部门、律所仲裁等专业法律服务机构。

初级法律人才或受AI影响最大

在发布会上,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围绕“新形势下法律+AI产业的发展与监管”进行了互动交流。

“我们要拥抱AI,AI可以正在改变法律人工作方式。”在圆桌论坛上,谷歌上海办公室法务负责人姚迪说,律师和AI一起合作工作,已经是趋势。

“一份文书起草,年轻律师可能要两三天完成,大模型很快就能完成。”世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璟感叹人工智能将给律师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从多家科技公司发布的法律大模型来看,目前替代性可能行较高的工作包括访谈及电话咨询、资料归档整理、尽职调查事实摘录、法律翻译、文档及合同起草等。替代可能性较低的律师工作包括重大法律问题的专业判断、法律研究、交易结构设计、合同审核及风险分析等。

多位律师受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在案件搜索、文书起草等等方面确实比年轻律师做的更快更好,初级法律人才受AI影响最大,可能会对他们的就业造成一定影响。

头图为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法律科技应用场景发布及产业对接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