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学党史 | 抗大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2024-07-05 19:00:46 - 媒体滚动

读故事 学党史 | 抗大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共同开设“读故事学党史”专栏。

本专栏每周一期,陆续刊发关于党的革命精神、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工作方法的党史故事,推动自然资源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抗大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一所专门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的瓦窑堡正式开学,始称“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7年1月19日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它是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学府。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它表达了抗大学员为革命事业艰苦奋斗,随时准备牺牲个人一切的献身精神。为了培养这种精神,抗大一直把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革命传统作为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每个学员毕业的重要标准。

艰苦奋斗建校舍

1936年6月,红大建校不久,国民党师长高双成部突然袭击瓦窑堡,红大随中央机关移驻保安。当时的保安,由于长期遭受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土豪劣绅的残酷剥削与掠夺,地瘠人稀、物产匮乏、交通不便,广大群众生活极端贫困。加之连年军阀混战,县城遭到严重破坏,当地群众流传一首歌谣:“保安穷山窝,破庙比房多,菩萨比人多。”红大进驻保安时,极目四望,除了荒山野岭之外,只有破庙烂窑洞、马厩牛羊棚。住着几十户人家,到处野草乱石,遍地牛屎马粪,在这里建设校舍,的确困难很大。但是,困难吓不倒备尝艰辛、身经百战的长征红军干部。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挽起裤腿,不管职务高低,不论年龄大小,人人动手,清除牛屎马粪、杂草垃圾,垒墙填坑,把一个牛栏马厩的破石窑打扫得干干净净,用石头垒起挡风墙,编条草帘做门窗,半天时间,简陋的校舍和课堂改造而成。他们把几个小石洞作卧室,一个较大的石洞作讲堂,砌起石讲台和石凳,一座以窑洞为教室、以石壁为黑板、以石头为桌凳和讲台的大学课堂建成了,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课堂。晴天,同学们在大树下露天上课,雨天就搬进石洞里上课,教员们站在石讲台上讲课,学员们坐在石凳上静心听讲。有一次,毛泽东来讲课时诙谐地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学员们也常开玩笑说:“同学们,不,同洞们,将来革命成功以后,千万不要忘记保安的石洞,这是锻炼我们的熔炉啊!”红大学员自己动手把破庙烂石洞改造成整齐清洁的校舍,这种精神大大感动了新解放的保安人民,当地群众特地赠送给学校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劳动者可以创造世界”!表达了对红大学员艰苦奋斗精神的高度赞扬。

自力更生挖窑洞

西安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大由保安迁驻延安,改名抗大。名曰大学,却没有一间像样的教室,大家住在自己挖的窑洞里,15平方米的一孔窑洞住一个班。抗战爆发后,新学员不断增加,加上陕北公学也来了大批的新学员没有地方住。党中央果断决定,抗大让出部分校舍给陕北公学,抗大学员自己动手打窑洞。毛泽东告诉罗瑞卿说:“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打窑洞。延安有个好条件,用镢头挖个窟窿,就能住人,冬暖夏凉。”抗大很快作了动员。大家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立即行动起来。1937年10月22日早晨,抗大千余师生拿起镢头、铁铲,浩浩荡荡来到凤凰山麓,抡起镢头,开始了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的劳动。这期的学员一队、二队都是长征到达延安的红军干部,年龄虽然不大,平均才二十几岁,但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战士,还有不少是军、师以上干部,大部分同志都负过伤,但他们毅然响应号召,把挖窑洞当作上战场,个个冲锋在前,抢到了镢头就不松手。原任第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的许世友,身材魁梧壮实,加上一身过硬的武功,抡起镢头,几个小伙子也赶不上他。卢冬生的脚有点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不能挑土,就争着挖土。晏福生只有一只胳膊,就替炊事员烧水做饭或挑饭上工地。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要为建校舍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红军干部带头苦干,使第三大队的知识青年深受感动。他们向老红军学习,也争先恐后地干起来。虽然,他们中间有的过去是小姐、少爷,从未握过镐把,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但他们有自我改造的决心,有劳动锻炼的毅力。开头几天的确艰苦,挖不了几镢头就一身汗水、两手血泡,有的气喘腿软,甚至头晕恶心吃不下饭,腰酸背痛,像害了病一样。但是第二天他们毅然挺住身骨,咬牙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终于锻炼出来了,不仅饭量大增,身体也健壮了。知识分子不但苦干,还能巧干,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根据土质情况,挖土时把下层或四周的泥土挖空,然后从上头用力砸,泥土就大块大块往下崩,叫作“动摇敌人的基础”战法;有的利用杠杆原理吊运泥土,节省人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些红军干部开始不相信知识分子能打窑洞,后来看到他们不仅能打,进度还很快,而且还学会了垒火炕、打烟囱、粉刷墙壁等一整套建窑洞的手艺,也打心眼里感到这些知识青年革命热情的可贵。

当时,劳动的热情十分感人。罗瑞卿、莫文骅、胡耀邦等校领导同志带头劳动,并在工地上组织竞赛。教职学员同心协力,你追我赶地干;有的抱病继续出工,负伤不下“火线”;有的开窑洞口时不慎滚下山坡,爬上山来还接着干;至于争先上工,推迟下工,休息时不休息,下雨下雪天坚持作业,星期日和晚上加班劳动的事例数不胜数。更热闹的是整个工地歌声嘹亮,热气腾腾。毛泽东和中央首长路过凤凰山下,听到漫山遍野歌声飞扬,看到山坡上一排排窑洞正在修筑,都很高兴。毛泽东激动地说:“你不要小看挖窑洞,这是挖开了知识分子同工农隔开的一堵墙啊!”10月23日,他专门给抗大挖窑洞题词:“听说你们建筑校舍的劳动热忱很高,开始表现了成绩,这是很好的,这将给我们一个证明,在共产党与红军面前,一切普遍所谓困难是不存在的,最严重的困难也能克服,红军在世界上是无敌的。”经过半个月的突击劳动,抗大师生新挖窑洞175孔,超额完成25孔,窑洞洞口安有门窗,窗棂上糊上白纸,墙壁用石灰粉刷,光线充足。窑洞挖好后,还修筑了一条3000多米长的盘山公路——抗大路。一到晚间,凤凰山从山顶到山脚,一排排窑洞灯火闪烁,与夜空繁星交相辉映,好似银河落人间,把古老的延安城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姿、生机盎然。到延安访问的国际友人斯诺、史沫特莱等交口称赞这是古今中外未曾有的“窑洞大学”。

抗大师生自己动手挖窑洞,解决的是校舍缺少的困难,培养的却是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抗大精神。

勤俭节约传家宝

抗大的教职学员都牢记毛泽东的教导,树立一个共同的信念:在共产党与抗大师生面前,一切普通所谓困难是不存在的,最严重的困难也能克服,我们在世界上是无敌的!当时除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困难外,学习、生活方面也有不少困难,需要想方设法去解决。那时候的纸张很紧张,印讲义、校刊用的都是延安造纸厂的土纸,加上蜡纸、油墨质量不好,印成的讲义、校刊读起来很费劲,但大家要能得到一本讲义或一份校刊还是如获至宝,认真地阅读。记笔记没有纸,有的就找出旧线装书,翻过背面订成本子记录;有的则利用看过的书,把笔记写在书本的空白处。没有笔,学文化时就用树枝作笔,大地作纸,在地上练习写字、做习题;或用小石板、石笔练习。有时在合作社能买到一个蘸水笔尖,那可高兴了,绑上筷子、高粱秆或插进子弹壳里,就是一支阔气的“自来水笔”,宝贝得很。没有墨水,有的挤桑葚汁代替,有的用锅灰泡水做墨汁。后来,延安化工厂生产出染衣服的蓝靛粉,每人发一小包,可以泡一小瓶墨水,就可用蘸水笔写字了。在日用品奇缺的情况下,代用品的花样更多了。用破碗、旧墨水瓶做油灯;烧草木灰过滤碱水代替肥皂洗衣服;用盐代替刷牙粉;用煤油桶代替饭桶,用普通剪刀代替推子理发;用点香或火绳代替钟表计算岗哨时间,等等。总之,大家找窍门,想办法,克服生活上的各种困难,磨炼革命意志,培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

抗大是军队的一面旗帜,它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根基,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表率,十年艰苦办学,培养造就了十多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章摘自党建读物出版社图书《红色延安的故事:艰苦奋斗篇》)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