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丨心静处,自能得遇清凉盛夏
文/民生周刊
岁月流转,转眼又是小暑来到。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于小暑的注解是这样的:“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
骄阳、烈日,都向着我们奔来。心静如水,方能身感凉意。
人生海海,我们常因暑热而牵动情绪起伏,如若能修炼一颗静心,守住一颗静心,那么于心静处,自能得遇清凉盛夏。
修炼一颗静心
“蝉从初伏噪”,入伏后开始蝉鸣阵阵,内心烦躁,听到蝉鸣就是一片嘈杂;只要心静,就可以听出禅意。
那“知了知了”的叫声,或许就是提醒我们,“须知世间一切,终究要了”。
“烦夏不如赏夏”,一夜雷雨,些许清凉,静听无眠,也是一种闲适与淡然。一动不如一静,古人说,“人心多从动处失真”。
有一个成语叫“心猿意马”,是说人心就像树上荡来荡去的猿猴一样,意念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无法约束,这正是人的最大弱点。
因此,调伏内心,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行。
《西游记》这部小说,其实讲的是修心与人生智慧,书中唐僧骑着白龙马,暗示他克服了“意马”;给孙悟空戴上紧箍咒,则象征他战胜了“心猿”。
守住一颗静心,就是守住自己的初心,千帆过尽,初心仍在,海角天涯,芳邻永驻。
以退为进的智慧
小暑对应《周易》中的遁卦,正如避暑一样,“遁”也是退避的意思。
“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几者非明哲。”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面临着各种抉择,有时前进并非唯一的选择,做到客观分析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该进时进,该退时退,才能更快地达成自己的目标,做到适时的“遁”,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前行。
适时地“进”是一种勇气,适时地“退”是一种智慧。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计眼前得失,不被名利遮眼,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人生如环山溪涧,细水长流。
学会珍惜,懂得放下,如此,我们便窥见了知足的奥妙。
春秋末期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在到达权力巅峰时,范蠡主动辞官而去。
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定居宋国陶丘,成为陶朱公。
定居在定陶,成为“陶朱公”,仍然经商致富,而且积德行善、扶危济困。后人尊称范蠡为“财神”“商圣”。
“遁”并非一味地消极逃避。它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一种明智选择;是为了更好地调整自己,充实自己,以更强大的姿态回归。
正如老子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我们学会“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我们便能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平和的心态,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