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朋友圈” 救助更温暖

2024-07-05 20:26:04 - 媒体滚动

拓展“朋友圈”  救助更温暖

近年来,天津市持续深化“开门干民政”理念,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工作,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救助体系,让救助更有温度。

线下合作全时全域全关注

从2019年起,天津市民政局就与公安、城管、卫健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深度合作,在街面巡查方面努力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可感的服务。

为了弥补乡镇夜间发现报告能力不足的短板,近年来,天津市民政局与天津广播“帮帮团”、蓝天救援队、环保局执法大队、水务局等单位合作,达成共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将发现报告网络向全域、全时延伸。同时,市区两级民政部门不断加大宣传报告力度,邀请媒体参与实地巡查、现场寻亲等工作,扩展民政救助工作的“朋友圈”。“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利用各种资源,做好救助工作,讲好救助故事,能够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氛围。”天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需要我的帮助吗?”日前,蓝天救援队成员李女士偶然发现一名女性一直蹲坐在路边,随即上前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

该名女性自称王某,来自吉林,在网上看到招工信息后来到天津,可抵达后却不知道该联系谁,已在津滞留一个星期,钱也花光了。

得知这一情况后,李女士立刻意识到王某可能需要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便护送她前往西青区救助管理站。站内,工作人员为王某递上绿豆汤,并耐心解释救助管理政策,打消王某的戒备。最终,王某表达了想回家的诉求,并希望李女士护送她上火车。

在护送途中,李女士不断安慰王某,并教她如何避免类似的困境再次发生。听着贴心的建议,王某内心的焦虑逐渐消散,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只是西青区与蓝天救援队共同救助街面临时遇困人员的一个场景。

西青区救助管理站和静海区救助管理站分别与蓝天救援队签署合作协议,在街面发现报告过程中引入专业救助力量,确保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

此外,东丽区救助管理站与区环保局执法大队签署共建协议,请执法大队在执法检查中关注并搜寻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并向相关企业、环卫工人发放救助联系卡、宣传单。天津市救助管理站与市水务局排水四所达成合作,定期对河东区易积水地区和地道进行全面巡查,确保及时救助在此留宿的流浪乞讨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

线上织网 发挥互联网优势

“如今,互联网媒体发展迅速,呈现出点多、面广,时效性、交互性强的特点。如何发挥互联网优势,第一时间搜集线索,是我们一直在尝试的。”天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处负责人说。

天津市自去年“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以来,密切关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及时发现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线索信息,并利用全市救助管理工作微信群,24小时推送网络线索,动态调度救助,精准高效开展工作。

去年“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期间,天津市民政局在抖音平台监测到一条线索:在河北区与红桥区交界的勤俭桥下有一名露宿的流浪老人。随后,市民政局调度市救助管理站以及河北区、红桥区民政局等单位工作人员共同赶赴现场协同处置。

该名老人自称唐某,系山东人,家中并无其他亲属,一直以捡卖废品维生,曾经在北辰区租房居住。“虽然他明确表示自己可以独立生活并不想接受救助,也不想返乡,但鉴于当时天津市气温已经低至零下15摄氏度,我们还是极力劝导他进站休息。”工作人员回忆道。经过反复沟通,唐某终于接受救助,相关救助情况的动态也及时反馈到抖音平台该条线索的评论区,获得了视频发布者和网民的热赞。

老人入站后,市救助管理站主动联系属地政府落实唐某返乡后的保障事宜。半个月后,老人属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来到市救助管理站,将唐某接回并进行妥善安置。

截至目前,天津市累计发现网络线索14条,均快速有效处置,及时公开发声,有效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

“互联网降低了社会公众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门槛,扩大了社会参与范围,提高了救助工作效率。”天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处负责人说。

深挖潜力 各方携手共救助

今年“6·19”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期间,天津市民政局指导各级救助管理机构广泛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心市民、社会组织负责人代表等到站实地参观,同时通过视频直播、电视采访、电话连线等形式,让社会公众了解救助工作。“今年开放日的主题是‘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天津市始终坚持‘开门干民政’理念,深挖与各级各类单位的合作潜力,共同做好救助管理工作。”天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处负责人说。

针对查无身份人员大都在医院医治的实际情况,市民政局指导各级救助管理机构将定点医院以及安置机构的医护人员纳入寻亲业务培训范围,提升医护人员的线索发现能力。

受助人员王某在与家人失散17年后寻亲成功,就是医护人员发现线索助力团圆的典型案例。

2023年7月,津南区公安人员将一名疑似患有精神障碍且肢体残疾的流浪乞讨人员王某送至津南区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随即将他送往定点医院诊治,并启动“1+5+N”寻亲机制(1个传统式问询贯穿寻亲始终;5个必经动作: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报刊发布寻亲公告、DNA采集、人像比对;N个新手段:倒查走失人口信息库等)。

在王某住院治疗期间,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指导医护人员观察他的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说话口音等,以便获取身份信息。经过长时间观察,医护人员反馈:王某喜欢吃板面,而板面正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的特色面食。因这条线索,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最终拼凑出了王某家乡的地址,将他安全送回家,与亲人团聚。

“今年以来,我们联合公安、志愿服务组织、寻亲团队、医疗机构、安置机构等为查无身份人员开展多元寻亲,已助160余人寻亲成功。全市每年滞留落户人员控制在3人以内,并为15名已落户人员接续寻亲成功。”天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处负责人说。

随着天津市深度挖掘民政部门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合作潜力,目前,街面巡查、送医诊治、救助寻亲、落户安置全链条合作机制已经形成。滨海新区压实各街道属地巡查以及发现报告职责,织密网络,依托各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建立了一批流浪乞讨人员临时庇护点;和平区培育社区社会救助专员,招募党员干部、社工、志愿者、楼门院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共同参与,主动发现、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线索。

“如今,全社会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良好氛围在天津已经蔚然成风。”天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翟  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