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熊猫的下一站,青少年科技素养大师课走进大熊猫的故乡

2024-07-05 22:06:57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科技网

彭鹏科技日报记者何沛苁

2024年7月4日14:00,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与中国平安共同主办、科技日报社媒体支持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系列情景大师直播课《保护大熊猫的下一站》走进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核桃坪基地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龙池片区,深入了解大熊猫的繁育、野化放归等工作,并且跟随巡护员在野外追寻大熊猫的足迹,帮助大家更深入了解和大熊猫有关的科学知识,感悟大熊猫保护工作者们对职业的责任与热爱。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上千所乡村小学的项目校师生与广大网友共同观看了此次直播课,全网观看量超462.4万人次。

保护大熊猫的下一站,青少年科技素养大师课走进大熊猫的故乡

感受大熊猫生活的无限魅力

大熊猫也会中暑吗?大熊猫的尾巴是什么颜色?大熊猫和熊一样需要冬眠吗?……直播课一开场饲养员们就通过快问快答的形式回答了一系列网友们关于大熊猫的各种疑问。在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中的大熊猫饲养员在直播课中讲到,除了通过熊猫的眼圈、耳朵、鼻梁漩涡和肩带款式去辨别每一只大熊猫,还会记住它们的喜好。除了每日为大熊猫准备30公斤的新鲜竹子外,还会为它们特别制作圆柱形的由黄豆面、糖、鸡蛋等食材混合而成的营养美味窝头,还要为熊猫宝宝们准备营养丰富的“盆盆奶”。饲养员们通过每天细心观察,会随时调整每只大熊猫每日吃什么、吃多少来保证它们的健康状态。此外,在大熊猫繁育园里还配备了婚房、产房及育幼房,这里的饲养师们将为大熊猫妈妈的怀孕、分娩到产后护理整个过程保驾护航。

保护大熊猫的下一站,青少年科技素养大师课走进大熊猫的故乡

复壮野生大熊猫小种群,野化放归是良策

大熊猫作为珍稀保护动物,虽然通过圈养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大熊猫存活数量,但圈养大熊猫科研繁育的最终目的是复壮野生大熊猫小种群,改善其遗传多样性,降低小种群灭绝的风险。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尝试与研究,我国科学家们采取“母兽带崽”的野化培训方法,成功让圈养大熊猫幼崽回归野外。

据介绍,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总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崽从刚出生到1岁,它的主要食物为妈妈母乳,母子共同生活在大熊猫保护中心核桃坪基地2000平方米的一期野化培训圈内。当幼崽长到1岁到1岁半时,幼崽开始换牙,食物也逐步由母乳变成竹子,这时幼崽和熊猫妈妈将被转移到20至30万平方米的二期野化培训圈内,幼崽将向妈妈学习如何在野外寻找食物、水源、辨识其他野生动物等生存技能。前期科研人员们会挑选出相邻或者同山系血缘有生育经验和丰富带崽经验的7至18岁的熊猫妈妈,给幼崽传授生存技能,使幼崽能够顺利融入野外环境。目前,大熊猫保护中心已成功野化放归圈养繁育的大熊猫11只,野外存活9只。

保护大熊猫的下一站,青少年科技素养大师课走进大熊猫的故乡

直播课中主持人和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的饲养师一起穿上“熊猫服”,全程参与了将大熊猫田田和幼崽从野化培训一期转移到野化培训二期的过程。期间,饲养师还为大家讲述大熊猫野化培训中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踏出守护野生大熊猫的坚定步伐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生活的干扰,野生大熊猫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在大山深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追踪放归大熊猫的生活状态,这也是大熊猫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但监测隐匿在漫漫山野里的大熊猫行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在人工洞穴、饮水点、大熊猫经常出没的兽径上设置红外线相机外,巡护员们还要身体力行、不辞辛劳地走遍野外的每一寸土地,寻找野外大熊猫的踪迹、粪便、啃食竹子的痕迹。

直播课中,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龙池保护站站长朱大海告诉大家,通过搜集野生大熊猫的新鲜粪便,并对其进行DNA检测可以辨别大熊猫的“身份”,测量粪便中竹子咬节的长度可以大致推断熊猫的年龄。大海站长还给大家讲述了他们追踪2018年放归的小核桃、琴心的故事。

保护大熊猫的下一站,青少年科技素养大师课走进大熊猫的故乡

此次直播课让大家了解到,保护大熊猫不仅仅只是保护大熊猫本身,而是要保护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并且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大熊猫的队伍中来。

错过了精彩直播不要紧,大家可登录中国科技网、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公众号、青少年科技素养视频号,回看精彩课程内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