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枣庄看发展|2022年上半年枣庄市金融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刘 涛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 静 市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工会主任
赵志滨 枣庄银保监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今年以来,全市金融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部署,在扩大信贷投放、深挖融资潜能、做优金融服务方面统筹发力,金融运行呈现出总量突破性增长、结构明显优化、成本稳定下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力有效的良好态势。
一是金融供给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6月末,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31.95亿元、同比增长18.39%,取得了余额首次突破2200亿、半年增量首次突破200亿、同比增速连续2个季度居全省第一的3项历史性进展。保险、证券业务稳健发展,上半年全市保险机构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4.35亿元、同比增长1.2%;证券机构账户数量42.99万户、同比增长12.26%,客户资产合计168.44亿元,同比增长22.17%。总量增长的同时,金融活水也精准灌溉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132.64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60.08%,达到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9.04亿元、同比增长39.79%,高于各项贷款21.4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804.42亿元、同比增长17.43%,为2021年以来最高增速。
二是金融保障高度契合产业发展需求。各类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等战略部署,优先做好首位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融资保障。6月末,全市银行机构为工业企业发放表内外贷款511.6亿元,上半年新增68.43亿元,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目标;为省市级重点项目授信448.39亿元,贷款余额217.51亿元;为锂电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提供贷款42.44亿元、36.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05%、33.26%。枣庄市各类基金达110家,市内外基金累计向全市54家企业投资35.33亿元,市内外各类基金投资我市54家企业35.33亿元。枣庄市A股上市企业达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11家,各上市挂牌企业累计募集资金36.89亿元。地方金融组织稳定运行,截至6月末,全市共有37家地方金融组织,共同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是金融体系发挥了稳定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面对上半年的复杂经济形势,全市金融系统再次展现出应有的担当,一方面为市场主体降本减负,6月份新发放一般贷款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降至4.41%和4.88%的历史较低水平,分别低于全省平均0.37、0.0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上半年人民银行国库协助市财政办理留抵退税24.6亿元,助力减税降费政策迅速落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计投资政府债券103.19亿元,同比增加29.76亿元。
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风险因素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市金融机构的主动作为,得益于各金融主管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步,全市金融系统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金融保障上台阶”工作部署,树牢“快就是大局”的意识,锚定目标任务,打好“攻坚战”,以优异成绩全面夺取全年红。一是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山水林田大会战”“双十镇”等关键领域,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资金需求,探索建立产业投资联盟基金,积极向上推荐项目、争取额度。引导金融机构以产业链“链主”企业为核心,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打造“向上扩展、向下延伸”的金融服务链条,为稳定经济大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二是聚焦服务企业上市,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在市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下,进一步细化上市工作措施,加大企业上市培育辅导力度,大力拓展企业上市渠道,坚持“境内与境外一起抓、直接与间接相结合、培育与迁址齐推进”的工作思路,构建企业上市立体推进格局,支持各类企业赴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三是聚焦优化金融服务,精准帮促企业发展。坚持有解思维,一线推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精细化和精准度,增强企业信贷服务可获得性和便捷性,努力做好企业乘风破浪、扬帆远行的“护航者”,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四是聚焦金融风险化解,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加强对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逾期贷款的监测,协调各驻枣银行机构积极争取上级行政策支持,多渠道压降不良贷款。积极争取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专项债券额度倾斜,稳步推进重点机构和重点企业风险化解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答记者问
大众日报记者: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受到明显冲击。请问市人民银行在助企纾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做了哪些工作?
吴静:今年以来,市人民银行会同全市金融系统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聚焦市场主体“急难愁盼”,畅通政策传导渠道,积极助企纾困解难,有效发挥了金融支撑保障作用。
一是打好“组合拳”,出台助企纾困一揽子政策。聚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印发《关于加强疫情防控期间金融服务和金融系统运行有关工作的通知》,细化加强基础金融服务、应对疫情影响的十条支持措施,全力战疫情、保供给、稳市场主体。聚焦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能力,建立健全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公开发布13款面向小微企业的线上融资产品,全面加强小微主体资金保障。6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居全省第1位,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9.79%,高于各项贷款21.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12.3个百分点。
二是送去“雪中炭”,充分释放货币政策工具红利。一方面,用足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向银行机构释放更多可贷资金,为稳定经济提供充足金融“活水”。上半年,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12.9亿元,同比增长36.65%,引导银行机构支持各类经营主体1188家。累计办理再贴现9.73亿元,同比增长5.88%,引导银行机构增加科技创新贷款1.83亿元、碳减排领域贷款2500万元、“专精特新”企业贷款582万元。对于支持小微企业力度较大的地方法人银行,给予专项激励资金415.53万元,撬动普惠小微贷款投放3.49亿元。另一方面,加强贷款市场利率引导,推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上半年,全市新发放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2%,同比下降0.24个百分点。全市银行机构为小微企业减收支付手续费840余万元,出资发放惠民消费券105万元。
三是搭建“连心桥”,加大银企融资对接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专项纾困行动,制定延期还本政策明白纸和业务办理清单,编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白名单”,要求银行机构加强走访对接、破解融资难点、提供专属服务。聚焦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联合交通、文旅等部门出台金融支持实施意见,编制金融服务手册,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对接,优化服务,切实加大支持力度。上半年,全市银行机构累计为314户企业办理延期还本11.19亿元,其中为284家普惠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本4.75亿元。6月末,全市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80.87亿元、80.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14%、61.82%。
四是当好“护航员”,助力涉外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汇率避险深化年”活动,对61家涉外重点企业实行专员帮扶和主办行制度,推动发放全省首笔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汇率避险业务10万美元,帮助涉外企业有效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组织开展“优汇服务进万家”活动,累计走访涉外主体252家,通过集中宣讲、调研督导等方式,为涉外企业提供精准化、品质化外汇服务。上半年,我市涉外收支总量17.48亿美元,同比增长48.26%。其中,涉外收入15.67亿美元,同比增长50.45%;涉外支出1.81亿美元,同比增长31.55%;实现顺差13.86亿美元,同比增长53.32%,涉外收支总量和顺差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近年来,我市普惠金融发展很快,其中银行业和保险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请问上半年枣庄银保监分局在发挥监管引领作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赵志滨:发展普惠金融旨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对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增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监管部门近年来大力引导和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开展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2022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山东银保监局的领导下,枣庄银保监分局坚持高点定位、系统谋划,引领全市银行保险机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覆盖面不断扩大,可得性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一是围绕三个聚焦,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聚焦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加强与财政、发改、税务、市场监管、不动产登记等部门的沟通对接,深入挖掘涉企信用信息数据,推广“银税互动”业务,12家银行机构实现“银税互动”数据接入和产品上线,“银税互动”贷款余额10.84亿元,较年初增加2.8亿元。聚焦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鼓励银行机构向下延伸服务网点,现存乡镇及以下营业网点209个,农村便民服务点、服务站3444个,自助机具916台,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和评定工作,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接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点对点提供信贷、保险服务。聚焦营商环境优化,配合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持续推进便捷获得信贷行动,引导银行机构不断优化简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目前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办理环节4个、办理时间8天、申请材料9件,分别较“放管服”改革前减少2个、6天和6件。联合12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工作方案》,开展“一行一司一品”创新行动,创新专属产品44个,授信超10亿元,探索形成金融服务新市民进城的“枣庄模式”。推动互联网智能设施适老化改造,提升厅堂专属服务水平,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
二是坚持三个注重,提升普惠金融工作精度。注重政策统筹,持续推动银保合作、银担合作,拓宽企业增信渠道,发挥风险分担补偿作用。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完成滕州市、市中区等2个区(市)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申报工作。注重精准对接,实地调研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企业,高效对接融资需求,现场帮助解决困难。推动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工作,覆盖面达56%。优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通过调研走访等方式开展全面对接,预计9月底可实现全覆盖。注重配套服务,举行枣庄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推进会暨《枣庄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产品名录》(银行篇、保险篇)发布会,建立涵盖105款乡村振兴产品的电子名录,通过媒体、网点、基层网格员等渠道直达百姓,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是立足三个强化,提升普惠金融供给质量。强化监管考核导向作用,聚焦“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优化普惠小微金融服务指标考核体系,指导银行机构设立普惠金融部、小微企业专业支行,落实尽职免责、不良容忍等监管政策,加大信用贷款、无还本续贷等业务开展力度。强化监管评价“指挥棒”作用,按开展银行机构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加强监管评价结果与现场检查、统计监测、窗口指导等监管手段的结合,夯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化监管督导推动力度,加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及信贷计划完成进度的监测,对进度较慢的机构通过监管约谈、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等方式督促落实。今年以来,我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3499户、45.07亿元,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98%,较年初下降0.31个百分点。
枣庄广播电视台记者:今年上半年面对严峻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我市的金融工作成绩非常亮眼,请问作为政府组成部门,我们地方金融监管局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刘涛:首先,感谢社会各界对我局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今年以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部署,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快速响应、精准服务”的金融要素保障机制,以实干、苦干、拼命干擦亮“工业强市、金融先行”工作品牌,以实绩、实效服务企业和群众,全力跑出枣庄金融加速度。
一是坚持上下联动,优化服务体系。制定《枣庄市2022年金融营商环境攻坚创新实施方案》,成立由市、区(市)两级金融部门、金融机构相关负责同志组成的市金融营商环境攻坚创新工作专班,明晰责任分工,强化工作措施,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定期调度各区(市)银企对接、融资服务、企业上市等情况,开展跟踪帮扶督导,确保重点工作落实到位。完善对金融机构的考核体系,增加存贷比、贷款投向等重点指标的权重,进一步激发各金融机构积极性。在市委组织部指导下,选派65名优秀金融人才到镇街挂职,实现镇街全覆盖,让金融服务直达基层、直达市场主体。
二是强化左右协同,凝聚服务合力。会同市人民银行、枣庄银保监分局制定《金融服务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若干措施》《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枣庄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金融链长制工作方案》,设立“抗疫风险过桥基金”,累计为企业提供“过桥转贷”服务8570万元。到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渤海银行等金融机构拜访,宣传推介我市良好发展态势;邀请省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枣考察、洽谈,争取贷款规模、授信政策、重大项目融资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是积极快速响应,提升服务效能。牢固树立“快就是大局”工作理念,引导金融机构聚焦“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靶向发力,加大信贷政策和信贷资源倾斜,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支持,稳步扩大信贷投。截至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向207个省、市重点项目授信448.39亿元,贷款217.51亿元。抢抓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和北交所设立重大机遇,对在会在审、在辅在培企业开展“一对一”重点跟踪服务,实行项目化、清单化、节点化推进,加快提升我市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截至目前,上市挂牌企业累计发行股票直接融资额达36.89亿元。
四是提供精准服务,靶向解决需求。常态化推进“百行千人进万企”为企服务活动,引导企业通过“枣贷码”通道发布融资需求信息,及时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开展“金融辅导工作质效提升月”活动,落实辅导员入企服务、辅导评价等制度,对辅导企业实现定制化、精细化服务,目前已累计结对辅导企业1696家。加大金融惠企政策产品的宣传力度,制作2022年金融服务导图,多渠道向企业推送惠企金融政策和特色金融产品,方便企业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启动普惠金融户户通,开展金融大集等特色政银企对接活动,普惠小微贷款实现“量增、面扩、价降”,让金融服务精准赋能小微企业发展,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