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选昌:用更多自己的种子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转自:贵州日报
浦选昌(左二)察看水稻新品种长势。
眼下,正值贵州地区水稻管护关键期,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浦选昌,接打与水稻相关的电话次数比往常更多了。
扎根贵州市场需要,选育出7个水稻新品种(主持选育5个)、主持选育2个恢复系、参加选育2个两用核不育系,并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鉴定;获省、州各类科技成果奖10余项……工作22年,浦选昌把水稻领域的科研论文和成果转化都谱写在了黔中大地上。
2001年,浦选昌从贵州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毕业后,入职黔东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现更名为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后,便参与到选育高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工作中。自此,开始了他与水稻育种的不解之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浦选昌说,虽然如此,但育种却并非易事,要培育一个新的水稻品种需8年到10年的时间。
其实,水稻品种培育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机遇,有时一次偶然的机遇就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灵感,迅速破解难题。
在外人眼里,浦选昌是抓住了每一个机遇的人。但只有浦选昌和他身边的人才知道,浦选昌的机遇源于对水稻品种培育孜孜不倦的耕耘。
与水稻生长周期同频,每年4月到10月浦选昌会在黔东南州各县(市)往返,开展小材料加代、杂交、侧配、新组合观察等工作;而在11月至次年4月,浦选昌的工作精力则主要集中在海南三亚的贵州省水稻南繁育种基地。
如此周而复始,成就了浦选昌所培育的汕优608品种填补省内无高抗稻瘟病品种的空白;“凯香1号”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在云南永胜亩产达1124.3公斤,为当时国内优质稻的最高产量;还培育出全国首个香禾糯系列品种。
除了研发新品种,浦选昌采用多种方式在全省除了毕节之外的8个市(州)进行推广。值得一提的是,“陆两优106”除在贵州推广应用外,还大面积推广应用到四川、重庆、湖南等地。
“未来,我将加强高抗、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培育,同时对地方特色种质资源‘香禾’进行杂交改良选育,为种业装上更多‘中国芯’,用更多自己的种子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浦选昌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