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石匠的人生“三级跳”

2024-08-05 01:10:31 - 上游新闻

一个乡村石匠的人生“三级跳”

一个乡村石匠的人生“三级跳”

□胡卫民

谁能想到,一位荣获中国数学教育界最高荣誉奖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两次被中国数学会授予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优秀教练员”称号、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庆市名师称号的数学教育专家,年少时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石匠。

做过七年石匠,没上过初中,没上过正规大学,只因一个“靠数学谋职”的愿望,陶兴模开启了数学教育专家的成才之路。

1

为求生计,他十三岁当石匠走村串户

由于“文革”的影响,1953年出生在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的陶兴模没有读初中,更没有上过正规大学,刚上完小学就回到农村。为求生计,十三岁就跟着本村石匠师傅走村串户。

那时的陶兴模力气小,不能扛大锤打石头,只能干点诸如挖盖山土、传石头和兼炊事员的杂活。每天起早摸黑,要干上十多个小时。其间,他认识了从成都的四川省委党校下放在此劳动改造当石匠的教授饶大中,饶教授早年毕业于华西大学中文系,满腹经纶,经常一边打石头,一边给陶兴模讲“知识改变命运,好好读书才有光明未来”,以及“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的励志故事。听着听着,豆蔻年华的陶兴模萌生了长大后,也要当一名教师的念头。

两年后,陶兴模个子长高了,蛮力也有了,他开始了抡大锤打石头的经历。老话讲“有儿莫学石匠,天晴落雨在坡上”,这句话是对艰辛石匠职业的生动描述,但描述得还不够精准。冬天,摸着石头像冰块一样寒冷,握着钢钎像冰棒一般刺骨;夏天,在石料场开山凿石,太阳、石头和钢钎像三把火,烤得人焦头烂额。钢钎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把人的手磨出老茧,也能磨炼人的意志。少年陶兴模时常设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还有读书的机会,那么一定会好好奋发图强。几年之后,他的梦想居然成真了。

“文革”中后期,各地学校开始招收职业高中,陶兴模幸运地被推荐上了职高。刚入学,学校摸底考试,他的数学只得了1分。拿到试卷后,他心如刀割般难受。幸运的是,数学老师刘兴福是个又耐心的人,并没有放弃陶兴模,而是关心地问他:“你为什么数学成绩这么差?”“因为初中没有认真学,所以成绩很差。”

陶兴模忐忑不安地答道。陶兴模不敢说自己没有读过初中,因为如果学校知道了,那是要被劝退学的,那样他就会失去难得的读书机会。刘老师安慰他说:“不要紧,只要你有信心和毅力,数学是可以赶上来的。”

陶兴模庆幸自己遇到了“伯乐”,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奋赶超。但是,因为基础太差,各科成绩都不尽如人意,如此一来,正常的学习时间就远远不够用,怎么办?只有挤掉休息时间。于是,同学们中午在休息,他在演算数学题;下午课外活动,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他仍在教室里演算数学难题。在他看来,学习上无论怎样苦累,都不能与做石匠相提并论。因此,他的学习动能充沛、精神百倍。

凭着做石匠时的那股战天斗地的精神,他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优异成绩。高一学期结束时,他的成绩已达到班上的中等生水平;高中毕业时,陶兴模进入班上的优秀生行列,成绩跻身前三名。

高中毕业之后,陶兴模无奈地回到农村,重操旧业,又当起了石匠。此时,他更珍惜时间,不愿将自己多年苦学获得的知识白白丢掉。因此,一有空闲,他就思考一些较难的数学问题。晚上,再把白天思考的问题进行整理和继续研究。其间,他自修了许纯舫的《平面几何》、华罗庚的《数学归纳法》等数学专著,由此更激发了他对数学的钻研。

2

梦想变现实,他结束了七年石匠生涯

1975年秋,陶兴模的梦想又一次奇迹般变成了现实——他被推荐上了县师范学校。离开那帮朝夕相处的石匠师傅,结束了七年的石匠生涯,他开始了新的人生。进入师范校之后,学校举行摸底考试,他以第三名的成绩编入第一班学习。

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家乡转龙(今围龙)小学工作。他心里有些不甘,暗暗发誓,一定要凭实力去中学教书。幸运的是,他在转龙小学找到了风雨同舟的灵魂伴侣,与石月芳老师步入婚姻的殿堂。

有了贤内助,生活上也有了人照顾,事业就更加如虎添翼。不久,转龙小学附设初中班,由于当时初中老师奇缺,校领导安排他教两个初中班的数学、化学、地理和生物,再加上两个小学班的自然课,一周共三十节课,平均每天五节课。课程多,每天的备课、上课也很劳累,但回想起石匠生涯的艰苦经历,再苦再累,他心里面也是甜蜜的。

机遇总是钟情有准备的人。1983年春,机会降临,永川地区教育学院开始招收首批大专生。4月得到消息,5月开考,留给他的复习时间只有二十天。思考再三,他决定参考,并制定了复习计划。功夫不负有心人,陶兴模顺利“金榜题名”。

进入教育学院后,珍惜学习机会的陶兴模几年没有看一场电影。毕业时,各科成绩名列前茅,获得大学专科文凭。之后,他被调去铜梁县永嘉区中学,这是他人生从教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由小学教师提升为中学教师,他感到十分自豪和荣耀。

在永嘉区中学,陶兴模教两个高中班的数学,他倍感压力,因为高中数学他从来没有教过。但他决定迎难而上,一切从零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班里有几个学生喜欢数学,并且数学思维能力强。于是,他在单独指导中,给他们提供一些数学竞赛方面的书籍,指导他们怎样自学;同时,加强课外竞赛辅导,强化数学竞赛试题的训练。这些举措收到实效:高二期间,他的学生参加重庆市“缙云杯”数学竞赛,有两个同学获得一等奖;高三时,他的学生参加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一人获得二等奖、一人获得三等奖。两次获奖的等级和人数都超过了当时的铜梁中学,其骄人成绩引起了铜梁中学领导的关注。当年高考,他的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夺得全县第一名。不久,他被调到铜梁中学,完成了人生的第二个重大转折——由农村中学进入了挑战更大的县城中学。

为了工作、学习两不误,他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加班自学。由于每天超负荷运转,他患上了美尼尔氏综合征,曾多次晕倒在讲台、晕倒在寝室。一天早上,他又昏倒在寝室,同住的几个老师从隔壁窗门翻爬进去,才打开了他的房门,用担架把他抬到医院。输液和打针后,中午他就马不停蹄返回了学校,下午又开始上课了。

3

学术精神,让梦想开花结硕果

陶兴模在注重教学研究的同时,还在学术论文方面有所建树。他擅长学习别人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方法,为自己的写作奠定基础。如果说1994年是他学术文章写作的起步年,那么翌年就是初见成效年,1996年至1999年,他共发表论文69篇。丰硕的教研成果,让他有了一种成就感和获得感。通过媒体的报道,让他在教育界闻名遐迩。1999年,他的才华被重庆市第八中学看中,随后调入八中,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三个重大转折。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陶兴模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他敏捷的数学思维深受学生的青睐,教学效果显著,历届高考成绩均名列重庆前茅,他所辅导的青年教师有多人荣获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所辅导的学生有数十人荣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二等奖,曾多次被中国数学学会评为“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优秀教练员”。

长期致力于中学初等数学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曾先后在《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等二十多家国家级和省级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权威杂志《中学数学教学》全文转载;有十几篇论文荣获国家级和省级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参编教学参考书和数学竞赛书籍八部,参与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的研究,独立设计和主研的重庆市市级科研课题《差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荣获重庆市首届科研成果二等奖;曾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有关教学与教研的先进事迹,曾先后在《重庆教育》《教育周报》《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杂志》及电台和电视台等媒体上报道。2005年,荣获重庆市首届名师奖,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陶兴模现为中国数学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重庆市数学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中数学奥林匹克学校夏令营冬令营主教练。同时,还任《数学教学通讯》杂志社编委、高一学生版执行主编,《备考指南》副主编,《课堂内外》杂志社特约编辑。1993年,他被国家教委等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称号。同年,荣获教育界数学最高荣誉奖“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退休后,他对自己的一生从石匠到“全国优秀教师”的华丽蜕变进行了总结,撰写和出版了《远影——我走过的路》,他在书尾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有梦想,谁都能辉煌”“只有付出超人的劳动,才能获得超人的成功”“世上无难事,只有肯登攀”四句话,与读者共勉。

(作者系重庆市铜梁区诗词学会理事图片由作者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