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引渠 清水东流

2024-08-05 03:37:45 -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开山引渠清水东流

开山引渠 清水东流

龙泉山引水隧洞出口(简阳市档案馆馆藏)

开山引渠 清水东流

1970年,四川省都江堰扩灌工程简阳灌区工程指挥部第十七营指挥现场(简阳市档案馆馆藏)

开山引渠 清水东流

1973年2月25日,龙泉山灌区隧洞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大会盛况(简阳市档案馆馆藏)

开山引渠 清水东流

□贾燕妮李春燕/文图

当前,全市上下正按照《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清廉蓉城建设的意见》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清廉蓉城建设“七大行动”,旨在不断擦亮公园城市“濯缨锦江、清流万里”的清朗底色。

为持续营造崇廉尚德的社会风尚,本报联合成都市纪委监委,持续推出“天下成都·濯锦”廉洁文化副刊,深化打造“濯锦”廉洁文化建设品牌栏目。

成都,人文炳蔚之地,历史文化底蕴丰润。本栏目将着重介绍成都历史上的廉洁人物和文化点位,从中挖掘务实建功、为民立德、清廉树品的历史故事,通过寻迹成都历史文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廉洁文化的浸润感,对廉洁文化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借鉴。今日推出第十八期。

绵延200余公里的龙泉山脉,不仅成为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分界线,还隔断了岷江和沱江两大水系。过去,龙泉山以东常年“西泽东旱数千年,穷富分明两重天”,到了20世纪60年代,简阳一带仍是“十年九旱”,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开凿一条“生命渠”的梦想,一直萦绕在当地民众的心头。

从20世纪70年代起,简阳军民硬生生从龙泉山山腹人工凿出了一条长达6274米的隧道,让滔滔岷江水穿过巍峨大山,润泽了龙泉山以东的广袤土地,这便是载入成都史册的龙泉山灌区工程。因龙泉山又称“东山”,简称“东灌”工程。

这条“生命渠”解决了龙泉山以东人民群众的用水问题,这个冲破地理桎梏的中国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东灌”工程中点点滴滴的往事,赓续了成都这片沃土的廉洁文化。

1“东灌”惠泽百姓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用10年时间,在太行山崖间开凿了一条全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有效缓解了当地民众严重缺水的问题。

在“红旗渠”工程的感召下,“东灌”工程于1970年2月20日动工,先用3年时间凿出一条6000多米的地下长河,再用7年时间建成总长3000余公里配套渠道以及三岔水库和石盘水库两个巨型蓄水湖。其中,仅三岔水库的水域就相当于5个西湖。10年间,“东灌”工程中常年参与建设的人员达到10万人,参与突击建设人员各阶段峰值累计超过20万人。

据《都江堰龙泉山灌区志》载:“整个灌区工程从1970年动工到1980年建成,共完成总工程量1630.58万立方米。其中,土石方开挖回填1556.77万立方米,干、浆砌条块石67.64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6.17万立方米;共耗用钢材2925.5吨,木材19935立方米,水泥45559吨,炸药4448吨,整个工程总投资为1691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080.1万元,社队投劳折资7832.4万元。按工程总投资和1982年灌区水利工程复查简阳有效灌面60.52万亩计算,亩平总投资为279.45元,其中国家投资150元,亩平投工116.65个,工程投资成本费省效宏。”

相关档案显示,“东灌”工程总投资近1.7亿元,各种支出收入数据,有整有零、清晰可查。“东灌”工程修建期间,各种管人、管事、管权的制度、纪律规定相继出台,环环紧扣、压茬递进、相互作用,扎成了严密的“笼子”。同时,对于物资的管理也有一套严密完整的制度,炸药、雷管、导火索等消耗性物资实行定量包干、节约提奖,抬筐、麻绳等则以旧换新,钢钎等半固定性工具,实行合理消耗,如无故超损的要折价赔偿。严密的管理实现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单据、提物有证据,实现了靠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管物、管钱。穿越历史时光,“东灌”工程成为了一个极具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巴蜀“廉洁样本”。

2伙食团里“堵漏洞”

当时前往“东灌”工地的民工实行自带口粮政策,每人每月自带粮食30斤,细粮、粗粮各半,做到粮随人走。民工自己运送粮食到当地粮站,将粮食换成转粮单,随后到工地伙食团将转粮单换成餐票或菜票,由民工自行掌握饭量,打多少用多少,伙食团再将收到的转粮单拿到粮站换运粮食。

自带口粮这一运转方式杜绝了民工自行运粮状况多、工地集中管理任务繁杂易出错等问题。可是这种模式在具体经营时,也遇上了一些麻烦。比如个别工地上伙食团管理不够规范,炊事员打饭时,看到自己公社的人都会照顾些,菜饭适当多打一点,有时碰到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甚至不收饭票。

禾丰区伙食团的段贵松团长接手伙食团后,发现伙食团管理比较粗放,现场食材、炊具堆放混乱,转粮单、餐票、现金等混在一起。段贵松花了3天时间来清理核实,发现当时的伙食团现金亏损240多元,粮食亏损240多斤。

“伙食团目前亏损严重,大家有直接责任。现在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争取在年底前补齐亏空。”段贵松召集炊事员们开会时直面问题。

为了纠正炊事员多打、不收饭票的不良行为,每到饭点,段贵松亲自上阵收取饭票菜票,监督有没有打“人情饭”的情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饭票菜票足量收取,没有再出现亏空情况。

以往伙食团采购员到街上采买,仅是凭借自己记录的金额报账,在制度上可能存在漏洞。段贵松便要求6个采购员轮流采买,哪个买的菜品好、价格低,就确定哪个为采购员,通过公开比价,及时堵住了采购的漏洞。

段贵松还想尽办法开源节流。为了节约买柴的钱,他带领大家上山,把架电线或平整场地用不上的树枝扛回来,晾晒干后使用,节约了一笔不小的开支。他还带头在伙食团旁边的空地自种葱、小菜,精打细算,节约成本。

3青山渠水忆英魂

“东灌”工程建设过程中,无数人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甚至献出生命。建设者们以血肉之躯为“东灌”工程刻下了“不怕牺牲的忠诚与担当”的印记。

中铁二局的李文德,是将生命奉献给“东灌”工程的建设者之一。1971年2月23日傍晚,李文德与其他同志进洞检查放炮后工作面的安全情况,检查中发现断面顶棚有危岩,如不立即撬掉会发生重大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李文德手持撬棍准备撬顶。为了其他同志的安全,李文德要求身后执灯照明的同志和准备同他一起撬顶的同志全部退后,独自上前用撬棍用力下压,一块长约140厘米的大石伴着一堆小石迅疾下落,李文德避让不及,被落下的石块砸中头部,终因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7岁。

建设期间,龙泉山隧洞5号斜井的范富森也献出了生命。因井下塌方,在这里施工的范富森被落石砸中当场牺牲。在他的追悼会上,其母施巧容含泪坚定表示:“大儿子走了,继续送次子上工地继承兄长遗志……”李文德、范富森、段贵松……无数像他们一样参与到工程中的人用自己辛勤努力的“微光”,汇成了今天“东灌”闪耀的星河,让这条“生命渠”几十年来持续润泽百姓。

血汗换甘霖,回首向长青。

山丘化坦途,风起冲云霄。

岁月淬火,一钎一炮锤炼出的“东灌”精神,是伟大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当年开山引水,如今润泽后人,当龙泉山不再是屏障,水旱不再是困扰,穿越时空,“愚公移山、造福子孙”的呐喊声仍在耳边回响,不断激励后人攻坚克难、廉洁守正。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