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城e评丨活着的文化遗产——从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24-08-05 17:47:53 - 湘潭发布

转自:湘潭发布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印度新德里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以下简称“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成就,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地位。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如今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12年的申遗保护之路,不仅将这一气势恢宏的城市中轴线整体呈现在世人面前,也展现出当今我国对文化遗产匠心独运的传承、保护与创新。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之路对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有重要启示意义,从中可以看到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数字赋能,让文化遗产绽放出时代光彩。申遗过程中,一系列科学手段的加入,让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之路多了些别样的韵味。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辉煌中轴”展览,通过文博数字艺术化,把绵亘了七百年的北京中轴线“搬进”博物馆,并发起“数字中轴”等项目,运用新兴技术深挖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在数字世界再现北京中轴线恢宏盛景。数字技术不仅在文化遗产展示上大显神通,在科学保护上更是功不可没。在正阳桥考古、万宁桥修缮等项目上,数字技术的运用为文化遗产保护团队收集了海量数据,为考古和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的建立,为文化遗产保护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大大提高了保护效能。

二是活化传承,让文化遗产的历史文脉能被看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反复提出的要求。北京中轴线绝不是死气沉沉的古代建筑群,而是一张活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闪亮名片。如今的北京中轴线在文化旅游、文创产业、科学科普、文化活动等方面遍地开花,让群众能深切感受到中轴线承载的厚重历史与不绝文脉;中轴线上众多老字号、老技艺也延续发展至今,仍在吸引目光、发光发热,生动诠释了有形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交融;北京中轴线如今仍在生长,以北京中轴线为基底的城市轴线向南已延伸至大兴机场,向北延伸至燕山脚下,这一文化遗产真正成为了城市核心与肌理脉络,见证了古今交融的大国首都历史。在这一宏大叙事中,萦绕着人间烟火,不乏新式笔法,文化遗产由此产生新鲜血液、创新发展。

三是群众参与,让文化遗产保护真正融入生活。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靠政府部门的单方面参与,也要注重利用群众的磅礴力量。在“云上中轴”项目中,“云上中轴”小程序线上累计注册用户近80万人次,累计培训认证“数字打更人”志愿者近1.7万人,产生有效遗产巡检图片超7万张,生动体现出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趣与热情。在中轴线的保护与宣传中,也能看到众多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在北京中轴线上,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更是层出不穷、异彩纷呈,将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生活紧紧相连。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在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无疑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申遗成功不是目标,更不是终点。实现文物的长久保护、活化利用才是最终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古老的文化遗产也必将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呈现更加夺目的光彩。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作者:周一臻

编辑:郭娜 实习生:曾小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