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岂能成为短视频创作“灵感源泉”

2024-08-05 21:00:28 - 媒体滚动

校园霸凌岂能成为短视频创作“灵感源泉”

“我被霸凌了,校霸抽了我800个嘴巴子,我不服,放学后把他约在小花园,他又抽了我800个嘴巴子,我服了。”这样的桥段出现在某社交平台所谓的搞笑短视频中。一女孩挤眉弄眼,用浮夸的动作表演自己被校霸“抽嘴巴子”,通过动作和情节的“反差”实现搞笑效果。在评论区,有网友评价称“这是我最支持校霸的一集”“早知道就让他抽你1600个嘴巴子了”。(8月3日《法治日报》)

如此充满戏谑的短视频,居然有人用来玩梗,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当然,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网络上存在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趋势,一些人甚至用校园暴力进行引流。在短视频平台,“校园霸凌”成了部分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我被霸凌了”“校园爸临”“美式校园霸凌”等新梗频出。此外,目前流行的微短剧也充斥校园霸凌情节,其中不乏父母发现孩子被霸凌后“以暴制暴”等场景。

德育的关键在于传播主流的文化以及正确的善恶观。娱乐化校园霸凌行为的短视频,无疑把错误的事情娱乐化了,把学生们本应当形成的是非善恶判断消解了。此外,它把错误的行为和刷视频的“快乐”联系在一起,使孩子们在面对这些行为的时候,把本应当作出道德判断变成简单的一种生理反应,在潜移默化中侵蚀一些人对于校园暴力的认知。

“校园暴力梗”属于低俗短视频的治理范畴,处于“违法”与“失德”边界的灰色地带,认定标准较难统一,给内容监管带来困难。但是,这只意味着治理有一定难度,却并非不可实现。

首先,平台需要提升技术,从这类视频的关联性进行判断,包括平台应该积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建立专业团队接收网友举报并进行评估,核实后及时下架相关视频,或者定期公布相关处罚的典型事例,逐步明确短视频的合理创作边界。

其次,家长和学校应当积极引导孩子思考分析此类视频的负面影响,告诉孩子身边发生校园暴力时应该如何辨别处理。今年以来,我国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上迈出了更坚定的步伐,关注校园霸凌行为娱乐化也体现了相关部门的精准治理。然而还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