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次熔断,全球暴跌,财富管理是个伪命题吗?

2024-08-05 17:08:51 - 市场资讯

今天和昌老师去某头部券商某营业部交流合作,末了该营业部负责人感叹到,“感觉财富管理就是个伪命题”,她为什么这么说呢?

她是从2007年就入市了,曾经还亲自参与调研过市场上夏普比率超过2的60多家私募公司的产品,也真金白银花100万,300万不等去广泛参与过这些产品的投资,但关起门来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整体是赚少亏多,拉平下来现在还浮亏了不少钱。所以,她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明显的祛魅的过程,她说,“我现在宁愿去配沪深300ETF,也不去买主动多头的私募产品了。。。”

没有真正的阿尔法(α),一阵风吹来,我们就错把市场的贝塔(β)当成了自己的阿尔法(α)。而且,往往阿尔法还会成为贝塔的敌人,这句话可以细品,懂得都懂。

哦,原来这位朋友说的伪命题的问题是关于资产管理的,还不是财富管理的。即她想说的是“主动管理的资产管理是个伪命题”,还不是财富管理是个伪命题。而有关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本质区别,我最近贴过一张图,为了少些笔墨,我还是将其贴过来。

数次熔断,全球暴跌,财富管理是个伪命题吗?

但是,她有关“财富管理就是个伪命题”的提法,还是让我陷入了思考,财富管理究竟是不是个伪命题呢?另外,她最后说,“核心是这些人都没有啥管理能力!”,那财富管理的从业者们是否也存在没有管理能力的问题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那就需要抽丝剥茧,持续回答这么几个问题,比如:

1、财富管理行业以及行业从业者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管理能力才能胜任和匹配需求?

2、一个命题之所以会变成伪命题,核心应该是说,前提(题设)就出了问题,也就是在正常情况下,具体了这些能力就应该可以胜任,也就可以为需求创造价值,但如果具体了也无法胜任,也无法创造价值,那就可以来探讨伪命题的话题了,如果是这样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3、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抱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改善和解决这些的问题?

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个问题:

1、财富管理行业和从业者究竟需要具体什么能力?

01

对于财富管理行业而言,需要建立以客户利益为先的核心价值主张;

按照菲利普·科特勒最新版(第16版)《营销管理》一书的说法,一家商业机构可以有三种核心价值主张,分别是以自身平台利益为先、以合作方利益为先以及以客户利益为先。三种不同的利益诉求,都可以生存与发展。但是,不同价值主张的机构的适用场景是完全不一样的。

本来,一家机构自身的“核心价值主张”基于其对于生意模式和适用场景的理解,可以自行选择,无可厚非,但是在有些行业却不可完全如此。比如,财富管理行业和医疗行业等,这两个行业一个是为一个家庭耐以生存和美好生活构建的物质财富服务,一个是为一个家庭安身立命的生命安全服务。

这都是兹事体大的,所以这两个行业,既是商业行为,市场行为,也需要更强的监管介入、政策法规指引与行业自律,单纯以平台利益最大化或合作方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价值主张,在这些行业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行业2018年-2023年的“内修黄老,外尊儒术”的财富管理转型之路只是面子上的转型,里子上并没有转型,但2023年随着监管降费降佣的彻底实施,从制度层面倒逼着行业从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转型,已经真正的行在路上。特别是,招行7月推出的“全面一折”,更是值得密切关注,行业转型可能已经进入急行军。而这一切都是正确的方向,也本身就该是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题中之意。

02

对于财富管理从业人员而言,需要建立职业自信+职业自律+成为三个“师”;

A、职业自信

当有一天“职业羞耻”变成了工作的负担,上周五发的文章“如果能够再选择,打死不再做金融”变成了一种共识和导向的话,“叙事经济学”一定会形成一种错误的示范效应,一墙之隔将人才隔离在外。财富管理也就可能真的变成一种伪命题了。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要始终相信,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的,整个行业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自始至终要有一种正向的职业认同感,这些一开始就建立起来的职业自信则是一种“平时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的及其重要的精神力量。

B、职业自律

2021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行业规范—金融从业规范—财富管理》,以极高的规格对财富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四大道德要求和六大行为准则,其中道德要求包括:守法合规、廉洁从业、独立客观、诚实守信;行为准则包括:保守秘密、专业胜任、严谨谨慎、勤勉尽责、客户至上、公平竞争。其实总结下来,要求的核心就是公正与专业,这其中“公正”是基础,是重中之重,当前行业的导向都是向好的,实际上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要时时拂拭,时时提醒,努力做一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不在面临选择时故意损害客户利益,最终实现帮助广大的投资者实现财富保值与增值的目标。

C、三个“师”

这三个“师”分别叫做理财规划师,资产配置师和情绪按摩师。

其实这三个“师”的提法并不是我首提的,它是由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先锋领航集团提出的,如果由我来概括的话,实际上,前两个师还可以合并,合并成一个,叫做“资金配置师”,财富管理的理财规划和资产配置其实本质都在干一件事,就是在做“资金配置”,那这三个师或叫两个师之间,更多的是哪个呢?

其实是情绪按摩师。

财富管理从业者的“资金配置”都是有标准方法的,战略不出错,战术方面不同的从业者间处理的稍微差一些,其实只是卓越与优秀之间的差别,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情绪按摩”则是非常考验手法的,并且需要持续卖力气,不断安抚,主推,检视,应对。

所以,其实财富管理行业对于一名合格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并不是低的,而是很高的。TA一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类比于心理咨询的能力。心理咨询所需要的四大能力共情力、洞察力、觉察力和沟通力,在财富管理从业者身上其实都需要具备。

推荐可以看一看岳晓东教授所写的《登天的感觉——我在活佛大学做心理咨询》一书,对我们这方面的感知和能力提升会很有帮助。

写着写着不自觉已经写长了,所以后面的两个问题,我就合并成一个问题来回答吧:

2、即便如上,即便如此,财富管理依然还是个伪命题!问题会出在哪?如何解决?

问题会出在哪呢?会处在两个地方,一个就是guoyun不在,另一个就是基础设施无法反映依然还在的guoyun!

这两个问题的第一个问题,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向来都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到底谁有理,只有未来后验。只是,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会压着相同的韵脚,这个韵脚往往就是“悲观者吵赢了架,乐观者赚到了钱;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另外,关于历史数据的注脚是“美国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之后的十年(1979-1988年),股市(道琼斯指数)上涨了三倍,日本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之后的十年(1981-1990年),股市(日经225指数)上涨了五倍。”

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金的时间是在2019年。

而关于这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也正是今年4月新“国九条”重剑所指之处,它在上市制度、市值管理、退市机制、法治建设等方面所能发挥出来的威力可能确实不是短时、即期所能够反映出来的,有些可能因牵动了当下的一些利益格局反而会带来震荡,从而带来一些不明觉厉的纷争和错误的解读。

如果,以上真的是按照这样的脉络行进的,财富管理是个伪命题的前置条件就不攻自破的。

当然,是否相信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是觉得,每一名行业的从业者以及还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们,还是需要拥有一些基础的信仰。还是那句话,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相信,所以直面。未来已来,乘风向前。

当然,即期的困难是现实的,是具体的。不妨可以看看这个行业同在积极探索的他们都在怎么想,怎么干,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最近和行业内的一些朋友做了一系列交流,也将其汇总成了一本电子专刊《财富管理人的迷茫与探索》,刚刚新鲜出炉,圈内好友感兴趣的,可以加我的同事私信备注“专刊”,稍后统一私发👇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