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通资管李晶:把握全球产业链共振和国产替代的机会

2024-08-05 20:54:49 - 市场投研资讯

一手成长、一手红利的哑铃策略,在二季度以来的市场调整中也逐渐败下阵来。投资者再次陷入分歧、迷茫和焦虑当中。投资中的难点在于,市场始终是变化的,投资策略往往需要因时而动、因势而变。

当股债性价比重回高位,股票投资或又一次进入赔率和胜率双优的阶段。但这还远远不够。投资方向的选择不同,未来的结果可能也会不同。那么,从中长期维度来看,当前应该进攻还是防守?科技成长、红利资产、出海链等热门领域,谁将成为接下来市场的投资主线?高景气的AI产业链,还有哪些机会值得期待?

对此,我们邀请了财通资管权益基金经理李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财通资管李晶:把握全球产业链共振和国产替代的机会

李晶

权益公募投资部基金经理

上海财经大学硕士,16年证券从业经验,2年证券投资经验。曾在申银万国证券、民生证券等机构任职。2016年7月加入财通证券资管,曾任权益研究部负责人,现任基金经理,管理3只公募基金。

基于TMT等科技成长行业长期研究经验,以及全市场全行业研究视角,寻求价值发现机会。

财通资管李晶:把握全球产业链共振和国产替代的机会

李晶:复盘上半年来看,市场主线集中在红利、出口、成长,本质上来看下半年风格可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从优先级来看,成长风格排序可能比红利、出口更靠前。

具体来说,当前红利资产面临两个担忧:一是基本面可能存在风险,二是随着股价上涨,股息率已有所下降,吸引力也在下降;出口相关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海外大选带来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未来贸易政策变化的担忧;成长领域而言,最核心的变量是自身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与外部因素相关性较小。相比之下,成长股投资或更值得期待。

财通资管李晶:把握全球产业链共振和国产替代的机会

李晶:目前市场关注度较高的仍然是AI产业链,尤其是AI应用等。对于AI应用,此前市场的普遍预期在于,希望看到AI在C端的需求爆发,但目前来看,AI应用率先在B端爆发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可能会在生产端率先获得AI技术应用的突破。

比如,在高端制造、医药研发等领域,通过引入AI技术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医药研发进程等,典型的案例就是工业机器人;同时,智能驾驶、无人驾驶出租车等,则是AI技术在C端落地应用的重要探索。

财通资管李晶:把握全球产业链共振和国产替代的机会

李晶:从静态估值来看,AI已经直接地体现到业绩当中,静态估值比较合理。更为重要的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些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可能是未来重要的投融资并购平台,整合并购有望进一步提升未来估值的想象空间。

财通资管李晶:把握全球产业链共振和国产替代的机会

李晶:AI手机对消费电子行业整体的影响,可能还需要等产品上市后,看数据表现才能评估。我们认为,PC可能是比手机更好的AI工具承接载体。

如果将AI定位为生产工具,从提升工作效率的维度出发,理论上来说相比手机,PC会是一个更好的载体,因为PC与工作场景更加贴近,与AI结合或许更容易;另外我们也在关注AR眼镜,如果将其理解为显示终端,把真正的计算和处理核心放在手机端或者电脑端,将其算力利用起来,能更好地实现人机交互,这可能是未来比较重要的硬件创新。

财通资管李晶:把握全球产业链共振和国产替代的机会

李晶:其实不能完全说是映射,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共振,中美都在AI上有较强的投入诉求。产业链共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公司参与了美国的产业链,与美股的表现密切相关;二是国产替代,也是紧跟海外技术进步,不同的是技术路径或快或慢,所以感官上可能是美股映射,但实际上市场投资的核心逻辑在于技术的进步。

同时,由于AI的产业链遍布全球,因此更有利于进行行业发展状况的跟踪和验证,比如对产业链上各环节基本面情况的跟踪,不仅能从美股上市公司上得到验证,还可以通过日本、韩国等其他市场上相关上市公司的情况寻找佐证,因此对基本面的误判概率相对更小一些,换句话说,也就是胜率可能比较高。

财通资管李晶:把握全球产业链共振和国产替代的机会

李晶:从产业调研中可以发现,处在不同行业的人对宏观经济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就AI而言,目前行业景气度比较高,大家扩产能的动力还比较足。信心可能主要来自于:第一,政策依然比较友好,包括产业基金、上市绿色通道等;第二,从改革的大方向来看,未来在一些新兴科技、高端制造领域,可能会更加注重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减少低端产能的投放,避免行业的无效竞争。

财通资管李晶:把握全球产业链共振和国产替代的机会

李晶:对于制造业出海,我们目前主要关注两条主线:一是科技成长领域,包括AI以及国产替代,核心在于技术的突破;二是高端制造业的出口。

从当前来看,对出海可以相对乐观一点。一方面,国内企业海外业务面对的市场和客户相对比较分散,不仅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包括亚非拉等新兴国家。出海亚非拉国家,本质上承接了国内制造业的转移,其实是一个“再工业化”的过程,参与其中的很多国内公司是受益的。另一方面,从盈利角度来讲,最近几年拥有出口业务线的制造业公司,整体业绩通常会好于纯内需型的公司。另外,从风险角度来讲,国内企业在海外建厂投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贸易政策波动带来的冲击。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