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十平方米”,如何让居民从“陌邻”走向“睦邻”?

2023-09-05 07:05:14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家门口的“十平方米”,如何让居民从“陌邻”走向“睦邻”?

沧海苑居民楼下的废弃保安岗亭,原先堆满建筑垃圾,如今已化身帆船造型的居民共享空间,居民们自发搬进了桌椅、沙发、绿植,用绘画跟照片将原先局促逼仄的灰色空间布置得温馨舒适。平日里,居民经常在里面聚会,共同商议小区业主间的大小事宜,热闹又和睦地推进居民自治共治。几十年没有垃圾房的陆兴小区,有了新的复合空间——垃圾房+休息室,一侧是干净规整的垃圾分类装置,另一侧是桌椅书架及盥洗吧台。每天傍晚,买菜回家的阿姨爷叔们就坐在垃圾房内,聚在一张桌子上择菜聊天,顺手就把垃圾解决了。

家门口的“十平方米”,如何让居民从“陌邻”走向“睦邻”?

“10平方米”空间能干什么?在老西门街道,这个问题的回答被书写得精巧用心。走在老西门街道,能看到很多封着水泥的老房子。在黄浦区一众街道里,老西门显得有些特别,这里既有20世纪20年代建造的石库门,也有50年代的老公房,星罗棋布聚集着的老城厢旧里中穿插着高楼大厦,城市空间寸土寸金。自2021年至今,随着上海市成片旧改和“两旧”改造项目推进,老西门街道逾8000户居民旧改梦圆,但与此同时,街道内原先很多便民服务阵地也面临旧改,无法使用。老西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姚恒衡介绍,考虑到居民们对公共空间的需要,在新的阵地尚未落地的过渡期,街道积极挖潜打造的“10平方米”计划,因地制宜将各居民小区闲置的公共配套场所改造成小而精、具备复合功能的楼组内的“微服务”阵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乐享便利,使得原本需要1—2年打造的大型服务空间,化为一个个家门口的10平方米,不到2个月就能完成改造,降本增效的同时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门口,更好惠及居民。

以沧海苑为例,这个小区由4栋居民楼组成,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小区常住居民的四成,活动群体常以“一老一小”为主。街道排摸了解后发现,居民们对活动场地有一定期待。

如何为社区内全年龄段的居民打造家门口活动新阵地,使其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居民楼底层常年呈闲置状态的公建配套空间——门厅室成了“10平方米”计划的目标。比如,沧海苑2号楼下的门厅处被打造成了“沧海童乐园”,每到周末,沧海苑小朋友们自己的志愿者组织——沧海“筑梦”小队会在这里整理童书、维护环境,装扮他们自己的阵地。为了灵活运用空间,街道、居委会运用“三会”制度,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对“童乐园”外墙上的信箱也进行了移位,腾出的空间放置了沙发、茶几,让同楼栋的家长们在遛娃同时结交友邻、共同议事。4号楼下的门厅被改建为“沧海友邻”公共空间,闲聊歇脚、开展活动、协商议事,小小的空间成了居民心中最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家门口的“十平方米”,如何让居民从“陌邻”走向“睦邻”?

家门口的“十平方米”,如何让居民从“陌邻”走向“睦邻”?

此外,街道社区还会不定期在这些公共空间开展各类为民服务,小区的居民们也会自发在这里举办各类活动。比如,今年端午节,老西门街道的居民们与居委社工一起在“沧海友邻”公共空间内举办了包粽子活动,煮好后还将粽子送到社区独居老人的家中。对许多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有了这样的公共空间,不出小区、不出楼栋、不受天气影响就能满足休闲娱乐需求或“带娃”社交的需求。

家门口的“十平方米”,如何让居民从“陌邻”走向“睦邻”?

家门口的“十平方米”,如何让居民从“陌邻”走向“睦邻”?

沧海苑的“10平方米”空间获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也让街道内其他小区的业主感到羡慕。如今,“10平方米”计划已经走进越来越多的小区,幸运福邸爱心绿地、斜桥空中会客厅、睦锦园等7处10平方米空间已改造完成。10平方米虽小,却有大能量。未来,在继续挖掘小区闲置空间的同时,老西门街道还将打造“楼宇10平方米”,即将开站的“安基大厦党群服务站”,崭新亮相的10平方米开放式原木小屋让不少人驻足的大堂成为白领们午休时间的微交友空间。

家门口的“十平方米”,如何让居民从“陌邻”走向“睦邻”?

栏目主编:唐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