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村路巨变 “黔”程风光无限

2024-09-05 05:56:14 - 贵阳日报官方微博

转自:贵州日报

十年村路巨变 “黔”程风光无限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农村公路。

十年村路巨变 “黔”程风光无限

毕节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基景区农村公路。

十年村路巨变 “黔”程风光无限

黔东南州黎平县农村公路。

十年村路巨变 “黔”程风光无限

黔南州荔波县交通与邮政融合,给沿线老百姓带来便利。

十年村路巨变 “黔”程风光无限

遵义市湄潭县27°茶海路。

十年村路巨变 “黔”程风光无限

黔西南州安龙县招堤十里荷塘农村公路。

王曦尉覃亮宽

十年弹指一挥间。

贵州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投入1593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9.2万公里、通组硬化路7.87万公里,完成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1.5万公里。

到2023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8.5万公里,路网密度达105公里/百平方公里,硬化路率达96.13%,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制村和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部通硬化路,历史性地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运输难”等问题,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综合成网”的历史性重塑,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的发展格局。

农村公路沧桑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条件。今天再从空中俯瞰贵州大地,一条条农村公路宛若玉带缠绕山水田园、串联千村万寨,让多彩贵州和美乡村呈现出勃勃生机。

连着民生的民心路

“路修好了,大货车直接开到我们基地门口,一天可以拉走一万多斤蔬菜,对我们销售来说太方便咯!”遵义市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蔬菜种植大户安强一边张罗着蔬菜装车,一边不停地和各地客商联系着生意。和他一样,忙着采摘、装筐的工人们虽然忙碌,但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凤冈县另一头的花坪街道,东山村乡村集市正热火朝天。集市上,从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到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来往商贩、群众络绎不绝。

东山村兰溪组村民吴波说,以前好多东西要到县城去买,现在乡村道路修好了,卖水果、卤肉、蔬菜的直接开着小货车来家门口了,“路通了,我们生活太方便了!”

商贩周承勇说:“现在农村路都修得很好,我们开车拉着货到处赶场,一天能卖好几百块钱!”

从产业大户到普通百姓,再到个体商贩,一条条农村公路,一头连着生活,一头连着民心,连起的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十年来,贵州“一盘棋”统筹推进,顺应人民群众“盼修路、多修路、修好路”的迫切需要,相继启动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等规模性会战攻坚,2017年、2019年先后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提前3年完成交通脱贫攻坚兜底性任务,铺就了产业发展的“致富路”、子孙后代的“幸福路”。

“便捷高效、普惠公平的农村公路路网体系加快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大地农业农村发展条件。”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厅长张胤说,农村公路成为过去十年老百姓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

汽笛声响,满载着一船游客的欢声笑语,从毕节黔西市化屋村码头出发,乘着乌江一顷碧波驶向飞跨山间的鸭池河大桥。

抬头是桥高434米、位居世界第5的超级工程,岸边是依山盘旋、风光旖旎的“四好农村路”,化屋村为大家呈现了一幅立体的绿色生态交通画卷。

化屋村是苗族聚居村落,苗语称作“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曾经村民要出村,须攀爬村后的悬崖“手扒岩”,极为不便。2004年,全长14公里的乡村公路修通,连上了“外面的世界”。同时,在各界帮助下实施了特色民居改造,逐渐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让曾经的“悬崖村”变“旅游村”。

山水观光、休闲度假、露营野炊……各种乡村旅游业态应运而生,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老村落变成乌江源百里画廊热门景区,传统手艺变成致富技能,闲置民房变身民宿,农民变成了老板,黄粑、刺绣等日常用品变成热销商品……一张张发自内心幸福的笑脸记录下因路而兴的美好生活。

连着产业的致富路

不断历经多次扩建改造,新仁至化屋旅游公路早已成为化屋村的“共同富裕路”,入选“贵州十大最美农村路”,更推动当地形成了“景区+生态+文化+产业”的乡村旅游产业格局,有力推动化屋村的生态旅游、乡村致富、经济转型融为一体,全面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黔西看向黔东,因路而富的故事同样发生着。

“以前我们村都是泥巴路,莲花大道建设好了过后,我们村也变成了石板路,还评上了4A级旅游景区,获得了‘中国土家第一村’的称号,带动农家乐、民宿还有村集体经济发展。”铜仁市江口县云舍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游静介绍,目前村里有42家民宿、52家农家乐,依托村旅游经济发展,村民在家里就能就业,人均收入达到了每年28000元。

给村里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正是江口至梵净山环线公路。全长30.44公里的公路在如诗如画的梵净山脚下如丝带般蜿蜒穿梭,打通一条经济走廊,让沿线群众端上了旅游碗、吃上了旅游饭。

人在车中坐,车在景中游,一路风光让上海游客刘星源流连忘返。“现在的贵州和我十几年前来的时候大不一样了。交通搞得特别好,带动着旅游也搞得特别好。一路开一路看出去,云雾缭绕、两边的青山绿水,让人心旷神怡,路况也非常好,一路的交通安全标识、路面指引、包括休息站里面的服务设施都是超一流的。”

一个个景点因路而美,一座座村子因路而兴,一户户百姓因路而富……农村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不仅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更推动农村物流网络日益完善,让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成为现实。

在贵阳市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村民李福贵种植了赤松茸,早上7点工人便开始采摘,每2个小时就有一批松茸菌从基地运往冷库进行分拣——一级、二级松茸将打包直接送往贵阳机场,第二天一早就能出现在长三角、大湾区各大城市的商超货架。

“最多时每天要运输3至4吨,这在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李福贵发展产业的信心源自于家门口的路——无缝衔接高速路口,45分钟到达贵阳机场,7个小时运抵成都。这样的速度保证了松茸36小时黄金期的绝佳口感。

建设一条公路,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目前,全省建成美丽农村路经济示范走廊超5000公里,在81个县区、515个乡镇、1670个村形成农特产业、茶旅慢游、生态康养等54个优势突出的产业经济带。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众多传统产业驶向发展“快车道”,直接推动了乡村产业全面提升发展。

连着责任的平安路

“没想到贵州的路那么好走,特别适合自驾游。”这是不少到贵州旅游的游客共同的感受。

农村公路,三分靠建,七分靠养。如何把这18.5万公里农村路管好、养好,贵州下了苦功夫,练出了真功夫。

“道路污染、杂物堆放、违规占道……这些都是路长每天巡护的内容。遇到突发情况导致道路拥堵、破损的情况,也要及时反馈处理。”遵义市湄潭县交通运输局养护股股长曾栋介绍。

为了养好路,我省全面实施了县乡村三级“路长制”,路长的工作内容及巡护轨迹会显示在“路长管理”App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建立巡查管理、考评管理、随手拍管理等业务模块,提供从现场登记、线上派单到整改反馈全过程的管理,从而保障各类事件实现线上闭环。

截至目前,全省已设置农村公路路长共23534人,其中,县级路长1053人、乡级路长3051人、村级路长19430人。

同时,自2021年以来,每年开辟农村公路护路员公益性岗位2万个以上,带动低收入人群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群众亦工亦农、离土不离乡。截至2023年底,建设养护领域(含公益性岗位)共吸纳农民工5万余人,共发放劳务报酬5.5亿元。

公路沿线各地还积极把主动爱路护路纳入村规民约,各项措施并进,最终形成了“公路大家建、建好大家管、管好大家用”的良好局面。

“路长制”,只是我省探索“四好农村路”建设新路的一个缩影。在省级层面,我省先后制定出台《贵州省公路条例》《贵州省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制度,推动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改革工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交通主力、部门联动、社会支持、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在资金保障上,明确成品油税改革转移支付的15%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每年全省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费提高至10亿元。

在市场运作上,通过财政资金“双直达”方式全面推行农村公路市场化养护。目前,共有47家企业承担全省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及养护工程,大幅提高生产效益、节约了成本。

鼓励将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经营性项目实行一体化开发。比如,黔南州长顺县长寨街道永曾村将农村公路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开发,运营企业从景区收益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公路养护,实现“以管促养、以产养路”可持续发展。

而受限于早期建设投资等影响,全省农村公路安防设施工程存在体量大,存量多,动态新增等特点,部分路段安防设施还不尽完善。贵州着力从推进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建设和危桥改造,开展农村公路事故多发路段隐患治理,加强风险源头管理提升安全水平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

“十三五”期间,以乡道及以上公路为重点,通过实施农村公路改扩建,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等完善安防工程8万公里,基本完成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十四五”以来,重点推进安防工程向村道延伸,截至2023年,累计实施村道安防工程1.2万公里,危桥改造583座。以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事故多发和校车通行等为重点,联合省公安厅组织各地对近十年来发生死亡交通事故的路段共2.5万处进行排查,梳理出待治理事故路段6274处,已完成治理3096处。

截至2023年底,全省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为81%。随着安防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公路发生的事故和死亡人数每年均以10%的比例下降。

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践行着贵州保护好、巩固好、发展好来之不易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把关乎千家万户的事做好的初心使命。

连着发展的振兴路

“在这里,租一块地,种一片茶,做一个农民,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从北京来贵州游玩的刘女士说。

十年里,不断延伸的美丽农村公路,勾勒出一张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建制村为网点的交通网络,在黔贵大地快速蔓延,为千千万万百姓带来便捷、送去幸福。因路而兴、因路而富,贵州的农村在“公路+”模式的助力下,有着许多让人想不到的新体验。

黔东南州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联合推出的长达488公里的“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连接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凯里等6个县(市)43个传统村落,其中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带动肇兴侗寨2023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27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也入选2023年全国“路旅融合”典型案例。

在黔南州荔波县,学生在家附近站点等车,到点直接坐上公交助学定制专线,安全顺畅到校……“助学专线”的便捷走入千家万户,里程最远可到达离县城40多公里的甲良镇。

在遵义市湄潭县,陈启义的茶厂业务覆盖了湄潭27度茶海路沿线80%的茶产地,采茶季时,快递公司每天上门3趟,为茶企提供定制化的便利服务。

在黔南州都匀市,全国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的创建,让“手机上下单、家门口坐车、集中点拿货”的场景路路生花。十年来,贵州农村客运物流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便利通达,“交邮融合+”推进快递直达到村,快件进村时间从3天缩短到1天,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全省范围内,搭乘着“四好农村路”快车,贵州在全国率先推出“通村村”App出行服务平台,以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运营为抓手,完善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制村覆盖率达80%以上,把公共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十年间,贵州公路从“走得了”向“走得好”的跨越基本实现,群众“出门有路,抬脚上车”的愿景也在一步步化为现实。

截至2023年底,贵州省88个县(市、区)实现三级及以上客运站全覆盖,81个县(市、区)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4A级及以上;

全省96.7%以上的乡镇建有客运站,农村客运开通班车率达83.8%;

全省3A级及以上景区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63%,全省1725个500亩以上农业坝区、100个特色小城镇均实现等级公路全覆盖……

十年间,一项项政策举措落地生根、一个个改革试点开花结果——

截至2023年底,贵州省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8个,其中,六盘水市、铜仁市、黔南州等3个市(州)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6个、省级示范县87个,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县份成为全国示范县,基本实现省级示范县全覆盖。

贵州省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遵义市农村公路“路长制”、铜仁市“六个建在公路上”、盘州市农村公路管养等经验做法,先后被交通运输部作为典型经验推广,贵州农村公路迎着蓬勃发展的东风,覆盖范围更广、通达深度更强、管养水平更高、服务能力更好、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立足新发展阶段,交通出行方式和物流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交通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定位没有变。

张胤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将把农村公路作为“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的总引擎,重点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富矿精开”、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等“省之大计”,聚焦“建、管、养、运、融”发展目标,加快完善现代化农村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农村路网更畅美、交通通行更安全、产业经济更强劲、群众生活更幸福,奋力谱写“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合力绘就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和美乡村新画卷。

(本版图片由贵州省公路局供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