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科技、人才,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何提出“一体改革”?

2024-09-05 06:21:28 - 消息动态

转自:上观新闻

对于教育、科技、人才,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何提出“一体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坚持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是一个前瞻性的重要论断。结合这个新论断的内涵,从理论基础、整体布局、制度保障等方面谈三点体会。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筑牢一体改革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科学技术成果给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变化带来的巨大作用。恩格斯说,真正推动哲学家进步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和工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和人才的基础性支撑。科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杠杆作用,其之所以能成为第一生产力,与教育、人才的高质量保障密切相关。《决定》提出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思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立场,并以一种新的表述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基本观点展现出来,具有了新的时代特点,体现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坚持系统集成原则,推进一体改革的整体布局。

《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重大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系统观念。教育、科技和人才领域的一体改革思路充分体现了系统集成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从本质上要求我们在推动改革时进行系统谋划、协同布局,使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角度来看,教育、科技和人才这三个领域的具体改革措施不是各管各的,不是各行其是,而是交叉渗透、相互贯通的。

在教育领域,《决定》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这里把科技发展、学科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统一起来考虑,让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成为学科调整和人才培养的牵引力,让科技成为教育和人才领域改革的引领力量。

在科技领域,《决定》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这里把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三股重要的科技力量统筹起来考虑,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作为重要的科技成果研发平台,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放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总体布局中加以定位和考虑。

在人才领域,《决定》提出“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这个改革举措强调人才交流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鼓励优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有序流动,确保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

第三,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完善一体改革的制度保障。

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改革既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又必须突出重点,抓住改革要点。

一体改革的重点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教育、科技和人才领域的改革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改革成效。但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发展,科技和人才领域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就教育来说,教育的量的问题总体上已基本解决,质的问题变得突出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一体改革,尤其是体制机制的一体改革。

《决定》对于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的改革是有聚焦点的,但改革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关于教育领域,突出的是教育综合改革。关于科技领域,突出的是科技体制的改革。《决定》也提到科技领域的机制改革,但相对而言,科技领域的体制改革比机制改革更为关键,发挥更加持续性的积极作用。关于人才领域,突出的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这说明,教育、科技、人才这三个领域的改革需要统筹设计,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为一体改革提供体制机制的有力保障。同时,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改革难点和堵点,都有各自的改革任务和目标。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一体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作者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