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报告上的“窦性心律”是什么?

2024-09-05 06:30:37 - 南宁晚报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心电图室张丹

心电图在临床上的使用已有百年历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心脏疾病的方法,适用于健康体检及有胸闷、胸痛、心悸、头晕、晕厥等症状,需排除有无心脏疾患等情况。

在日常的心电图检查中,心电图报告常常会有“窦性心律”的诊断。很多人不明白这个诊断的意义,常常会问医生“窦性心律是什么?窦性心律是正常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心电图报告上的“窦性心律”。

正常人的心脏位于胸腔内,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有四个腔,即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接,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左、右心室分别与主动脉、肺动脉相连。心脏通过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经由上下腔静脉、心房、心室、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等,将血液泵入机体血管系统。心脏的节律性搏动需由心脏的传导系统产生激动、传导兴奋来维持和调节。心脏的传导系统是由普通心肌分化而来的一部分特殊神经肌肉组织,由窦房结、结间束、房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希氏束)、束支及普肯耶纤维组成。其中,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因此,正常人的心脏电活动发自于窦房结。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附近,埋在心外膜下1mm深处。呈椭圆形结构,两端尖而中央宽,分头、体、尾三部分。心脏激动顺序首先由窦房结自动地、有节律地发出电信号,然后传导到房室结,再经过希氏束传导到左、右束支,最后传导到浦肯野氏纤维,激动整个心脏,从而引起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凡由窦房结发出冲动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为窦性心律。如果发放冲动的起源点不是窦房结,则称为“异位心律”。

窦性心律包括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指成年人静息状态下,窦房结每分钟发出60~100次激动所形成的节律。

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窦性停搏等。

当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时为称窦性心动过缓,高于100次/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多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多数见于正常人,尤其多见于喜爱体育运动的人群或出现于白天卧床休息及夜间睡眠时,亦常见于老年人。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见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颅内压增高等。窦性心动过速多数是由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引起的人体生理性反应,例如正常人在运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饱餐、饮酒等引起的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某些疾病引起的病理性反应,例如发热、贫血、缺氧、感染、休克、心脏疾病等。当病因控制或去除后,心率可自然降至正常。

窦性心律不齐包括生理性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病理性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等。生理性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是窦性心律不齐中最常见的一种,此种心律不齐与呼吸有关,吸气时心率加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呈周期性变化。在健康人群中,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正常电生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窦性心律不齐的程度逐渐减轻。病理性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可见于脑血管病等患者。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较少见,部分患者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有关。

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是指窦性激动的起搏点不固定,起搏点自窦房结头部逐渐游走至体部或尾部,又从尾部逐渐转移至关部。此种心律失常多见于健康人,发生机制多与迷走神经张力波动有关: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时,起搏点体于窦房结头部,心率较快;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起搏点游走至窦房结尾部心率变慢。少数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由洋地黄过量等引起。

窦性停搏是窦房结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形成并发放激动。窦性停搏多见于各种病因所致的窦房结功能低下,也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颈动脉窦过敏、快速心律失常终止以后等。窦房结起搏细胞暂时或永久性丧失起搏功能,导致窦性停搏。如窦性停搏过久又无其他起搏点代替窦房结发出激动,心脏较长时间停止排血,则可引起晕厥甚至猝死。

综上所述,窦性心律包括正常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报告上如仅提示为“窦性心律”,则为正常心电图;如提示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等时,需结合临床判断是生理性改变还是病理原因引起的窦性心律失常。如心电图报告提示为窦性停搏时,则病情严重,需及时进行处理。如窦性停搏时间较长,又无其他起搏点代替窦房结发出逸搏激动者,应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