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砚在瓜州的新生与嬗变

2024-09-05 14:21:00 - 中国甘肃网

洮砚在瓜州的新生与嬗变

走进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洮砚村的洮砚产业融合发展中心陈列室,“龙凤呈祥”“敦煌飞天”“玄奘取经”“张芝挥毫”“榆林窟”等题材的洮砚摆满了展柜,一个个大大小小雕刻精美的洮砚造型独特,图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人物山石、花鸟鱼虫、松柏瑞兽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在另一边的洮砚雕刻工坊,村民们正在洮砚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杜瑞天的指导下对洮砚进行雕刻、打磨、抛光。这里已成为广至藏族乡助推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洮砚文化展示、洮砚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乡上鼓励群众积极传承洮砚技艺,发展洮砚产业,争取资金建立了融合发展中心,从展示、雕刻到体验、人才的培养,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代表性传承人杜瑞天说。

洮砚对于瓜州县来说,是一个“迁来的产业”,源自九甸峡库区移民工程的实施。2008年,九甸峡库区卓尼、临潭、岷县3县7乡23个行政村非自愿移民1936户9193人搬迁至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其中,具有洮砚雕刻手艺的1000多名群众,携带洮砚原石来到瓜州,这些原石成为了他们在新家园中延续故乡文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瓜州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文化引领,强化文化传承,着力促进洮砚文化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在广至藏族乡先后建成洮砚文化产业工匠创新示范基地、洮砚加工厂、家庭式雕刻室及展房。随着瓜州洮砚知名度的与日俱增,村民们制作的作品在受邀参加的洮砚展及参评会上屡获大奖,洮砚产业成为广至藏族乡的一张特色名片,也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聚宝盆”。

瓜州县还深入挖掘培养洮砚雕刻人才,以广至藏族乡人才实训基地和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培育“匠心”、提升“匠能”、铸造“匠魂”,由杜瑞天、马太学等一批非遗传承人牵头成立洮砚协会,为刻砚人提供专业的指导,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技艺不断创新发展,让洮砚雕刻技艺真正转变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工具和路径。

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行业协会与合作组织的建立让洮砚产业在瓜州稳稳扎下了根。在这片全新的文化土壤上,雕刻者们以“一带一路”为主题,以敦煌壁画和瓜州张芝、玄奘、石窟、边关等元素为题材,将丝路文化和洮砚制作技艺两种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打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艺术产品。在这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得以传承,更绽放出新时代的花朵,成为瓜州特有的文化符号。

2020年,瓜州县广至藏族乡以“支部+合作社+协会+党员+农户”发展模式,成立洮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洮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建成洮砚雕刻室、洮砚展厅、电商销售中心和切割车间等工作室,累计生产洮砚作品800余件,实现销售收入60余万元。充分利用洮砚协会成熟销售渠道,通过书画江湖、中国作协之家、万达文旅在线等线上平台销售,形成了“雕、评、卖”的产业链,让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藏品,通过短视频、图文信息等新技术、新媒介,踏上了洮砚文化、雕刻技艺传播的“快车道”。

着眼于促进洮砚产业长期健康发展,让绝技不绝、人才不断。瓜州县突出分层培育,采用“工艺美术大师—乡村工匠—培育对象”梯次培养模式,开展“乡村工匠”教学指导,为洮砚产业储备好乡村实用人才。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把“洮砚上的丝路文化非遗项目”引入瓜州冶金中等专业学校课堂,让洮砚非遗制作技艺与职业教育有效结合,探索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新模式,推动更多的瓜州当地年轻人参与到洮砚产业的发展中。(马白玉赵小龙张琪徐磊郑晓龙叶文蕊张瑞宇)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