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康养”这个万亿级产业如何拓展?中国气象局专家详析

2024-09-05 15:50:51 - 市场资讯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是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人民健康作为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指标,深刻表明党和国家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健康与养生的社会服务需求急剧上升,“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气候康养作为战略新兴融合产业,是以地区和季节性宜人的自然气候条件作为一种康养资源,在满足消费者对特殊环境气候需求的情况下,配套各种健康、养老、养生、度假、休闲等相关产品和服务形成的综合性产业。因地制宜构建中国式气候康养产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推进气候康养产业发展与改善民生,高质效“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全球气候康养产业蓬勃发展

全球康养研究院(GlobalWellnessInstitute)是国际康养产业权威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为全球康养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和未来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2023年11月,全球康养研究院发布《全球康养经济监测报告(2023版)》。该报告表明,2019年全球康养产业规模4.93万亿美元;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康养产业呈激增态势,自2020年以来增长了27%,2022年高达5.61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预计2027年,全球康养产业规模将达8.47万亿美元。这一报告同时显示,全球气候康养产业作为全球康养市场的重要分支,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其趋势与规模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德国是全球发展气候康养产业较早的国家,率先推动了“森林气候康养”产业发展模式。19世纪40年代,德国建立全球第一个森林康养基地—威利斯郝思镇,拥有优越的气候、森林和温泉资源,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康养体验。20世纪80年代,德国将森林康养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患者凭医生所开处方每4年可免费申请一次为期3周的康养。德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促进其公费医疗费用支出下降30%,每年为国家节约数百亿欧元。德国已建立350余处森林气候康养基地,每年游憩者近10亿人次,占德国旅游收入67%以上。德国的气候康养“阳光之城”弗莱堡年平均日照时长达1800小时,打造了集诊疗、康复和养生于一体的森林气候康养旅游地。

瑞士医疗康养产业发达,向全球提供高端“一站式”医养融合的气候康养服务。瑞士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形成了“互联网+健康+旅游”全链条、便捷化和个性化的气候康养模式。瑞士多家医疗机构已通过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的认证,以医疗科技为支撑注重培育多元气候康养产品。瑞士的蒙特勒依山傍湖、气候温和、四季宜人,打造了集自然气候资源、先进医疗技术、完善度假设施等于一体的高端气候医疗康养模式。2019年,瑞士康养旅游业价值超过30亿瑞士法郎,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美国已形成养老、医疗、旅游高度融合的康养产业链,其中滨海气候康养产业独具特色。全球康养研究院今年4月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康养产业经济体,其康养产业规模近2万亿美元。美国《长寿经济展望》报告表明,50岁及以上中老年群体构成了美国康养产业的核心消费群。美国大多数州政府都力推气候康养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之一,其滨海气候康养产业结构完善、服务专业、规模可观,契合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需求。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太阳城拥有独特的滨海气候,温暖湿润且降雨集中,年均气温约20摄氏度,全年日照充足,被誉为“退休康养之都”,是美国最早的滨海气候康养社区,已打造集医疗、康复、居住、休闲和文化于一体的多元滨海气候康养模式。

加拿大2008年率先建立了空气质量健康指数预报业务,分人群、分级实时滚动预报预警,高效助力气候康养精细化与高品质服务。空气质量是影响气候康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空气质量有助于提高气候康养实效。加拿大的空气质量健康指数综合考虑多种空气污染物(如臭氧、PM2.5/PM10、二氧化氮等)对人群急性健康影响,能实时、准确反映空气质量状况的量化指数,具有较好综合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气候康养实施提供重要的及时反馈依据。加拿大通过多渠道(如官方网站、手机应用、社交媒体等)发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空气质量健康风险提示,也为政府制定空气污染防控和提升气候康养综合实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日本享有亚洲“温泉王国”美誉,已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的温泉气候康养模式。日本是亚洲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202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近30%。今年4月,全球康养研究院发布《温泉的十年》,该研究报告显示:日本有17257处温泉,遍布全国各地,占全球温泉总数的55%。依托所在地的气候与环境特点,日本衍生出各具特色和疗效的温泉气候康养类型,构建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的气候康养旅游支撑体系,颁布了温泉建设计划、《温泉法》和《矿泉分析法指南》,在政策上有力支持与规范温泉康养旅游市场。日本通过国会立法确定了“康养不但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国家、社会的共同责任”的康养理念,已将温泉气候康养纳入国民医疗保障范畴。

中国气候康养产业发展契机与关键问题

全球气候康养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气候资源丰富、交通网络发达、人口众多、内需旺盛,具有发展气候康养产业的显著优势,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气候康养市场之一。

今年1月,全球康养研究院发布《2019—2022全球康养经济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表明:2022年,全球人均康养平均支出为706美元,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均康养支出达5000美元,中国人均康养支出仅为134美元。对标全球目前人均康养支出水平,中国将有至少一年6万亿元人民币的康养产业增长空间。气候康养已成为全球康养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气候康养将带动全球康养市场。

中国气候康养将助力“银发经济”发展。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截至2023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超2.96亿,占全国人口的21.1%,康养旅游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据联合国最新预测数据,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持续提高,到本世纪末,中国老龄化率将比2022年高出7个百分点,庞大的老龄人口催生巨大的银发产业市场,十分利好中国气候康养行业市场发展。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聚焦多样化需求,培育潜力产业,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

中国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气候康养产业,目前亟待解决政策支持、部门机制、资本投入、产业融合和人才动力等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第一,政策支持还不足。我国气候康养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空缺,气候康养产业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产业范畴界定模糊,尚未形成顶层设计产业集群和行业整合统筹的格局。

第二,联动机制还不畅。气候、康养、文旅等多域融合的产业链有待拓展与延伸,优质气候资源的深度挖掘不足,尚未建立多部门之间高效联动协力共建的机制。

第三,资本投入还不够。发展气候康养产业链的专项资金支持匮乏,融资渠道不畅,投融资管理机制不完善,尚未开创社会各类资本投融资共赢的模式。

第四,产业融合还不深。现代科技赋能气候康养产业发展进程中,与传统中医结合度不高,缺乏人工智能赋能中医学的康养智能化大模型,尚未打造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业态。

第五,人才支撑还不强。气候康养产业的发展对跨界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动力不足,尚未激活与中国气候康养产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引擎。

因地制宜构建中国式气候康养产业

“康”是目标,“医”是手段,“养”是过程。传统中医学认为影响人体健康的致病因子“风、寒、暑、湿、燥、火”与气候因素紧密相关,主动融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因人、因时、因地适应四季变化节律的中国式气候康养利当前、惠长远。

针对上述我国气候康养亟待解决的五方面关键问题,建议从强化政府主导、深化部门联动、鼓励资本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培育跨界人才等方面,构建新格局、新机制、新模式、新业态、新引擎,持续推动中国式气候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集聚发展的新格局。中国式气候康养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亟待政府主导、行业推进和社会广泛参与。一是强化政府顶层设计,完善气候康养产业政策法规。制定全国气候康养产业多域融合发展规划,出台“气候+康养+旅游”协同发展意见,培育“跨区域协同”和“跨产业融合”的气候康养产业集聚发展格局。二是打造国家级气候康养产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统一将气候康养纳入地方产业规划,明确地域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建立气候康养服务数据库,深度挖掘全产业链数据,精准对接公众气候康养需求。三是加强气候康养产业准入法规和标准建设。健全气候康养产业行业法规,配套各类保障政策,完善市场监督体系;加强统筹协调,筹建全国气候康养标委会,做好标准化工作的长远规划。

加快完善部门联动、协同共治的新机制。气候康养产业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区域,亟待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协作、社会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一是推进跨部门同向发力高效协作。国家发展改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卫生健康、气象等机构,围绕气候康养产业,突破行政壁垒,融合行业资源信息,形成中国式气候康养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衔接和良性互动。二是加强对中国式气候康养产业布局和发展的科技支撑。基于气象、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等多元数据,开展气候康养适宜性评估和认证,核算气候康养资源的实物量和价值量。三是组建气候康养创新战略联盟。采取政策优惠、资金支持、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融资担保机构、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建立和完善多元组织的协同战略合作机制。

加快建立社会资本多元投入的新模式。气候康养产业投资周期长,政府和社会资本需合作多赢,有效拓宽气候康养产业融资渠道和质效。一是建立多方投资共建的资本模式。各级地方政府结合自身气候资源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广泛、长期投入,提升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气候康养产业的积极性与资金效率。二是有效完善国家财税优惠政策。针对不同规模、发展阶段的气候康养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优惠利率,对有关企业上市给予奖励补助,有效培育“专精特新”气候康养企业,促进“银发经济”成为“朝阳产业”。三是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优先支持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智库平台的创新孵化与资本共赢,推动康养与保险双向赋能气候康养产业全链条,吸引国际金融机构投资中国气候康养产业。

加快发展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新业态。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迫切需求,亦可赋能提升中国式气候康养的国际竞争力。一是构建“五养融合”模式,创新发展中国式气候康养普惠化服务。根据各地气候特点,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变化规律,多途径融入传统中医的“四时养生”理念,依托山地、森林、滨海、温泉、中医药等多种优质资源综合提升康养,因地制宜构建气养、水养、体养、食养与药养“五养融合”的中国式气候康养普惠化服务体系。二是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医学智能问诊“治已病”。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传统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与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理论,开发智能诊疗系统,通过收集患者症状、体征等信息,建立中医康养智能化大模型,深入挖掘分析海量中医药数据以及中医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提高中国式气候康养智能诊疗质效。三是以“养”促“康”,推进中国式气候康养“治未病”。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聚焦颐养生命、增强体质、调养身体、提升品质,实现“医、康、养”深度融合,为全民提供精细化的气候康养方案,以缩减医疗健康社会公共服务支出成本,实现民生福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高质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加快培育气候康养产业跨界人才的新引擎。“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促进中国式气候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储备高素质跨界专业服务人才和管理人才。一是清晰定位气候康养服务跨界人才标准,分层分类明确人才梯度培养模式。短期来看,在职培训是一条便捷的人才储备路径,融合职业培训与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建立健全气候康养技术人才从业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长期来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关注气候康养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生的社会需求变化,加快建立与气候康养产业匹配的跨界人才培育体系。二是建立科技融合创新联盟,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使得产、学、研形成一体化链条,实现校企共赢,注重培育和扶持相关社会公益组织,壮大气候康养服务志愿者队伍,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确保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促进气候康养产业持续良性发展。三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助力中国气候康养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从气候康养产业发展的社会需求出发,打破学科界限与地域限制,与国际知名的气候康养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建立双边或多边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跨学科实践能力的气候康养人才,助力中国式气候康养产业创新发展。

【本文是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重点项目“我国气候康养指数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2024CMATCZDIAN06)、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教育培训需求及对策研究”(2024ZDAXM03)、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项目“旅游气候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关系研究”(2023011)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7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坚持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拓展万亿级产业空间——对国内外气候康养产业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正高级工程师 屈芳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 刘怀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