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献策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

2024-10-15 07:46:00 - 媒体滚动

转自:安徽新闻网

编者按

9月7日至9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主题为“美丽中国共建共治共享”的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合肥市召开。会议邀请了8位院士专家到会作主题报告,设置了80场平行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约5000名代表参加。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城市办)的指导下,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省城市规划学会承办了“规划赋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学术研讨会。围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精彩观点。现根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相关报道,将相关专家观点进行汇总摘录。

对话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献策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

对话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献策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

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已经从大规模快速化进入中低速微增长阶段,城市发展内在逻辑从“产业投资驱动、房地产拉动以及人口红利”向更多地依靠“创新、消费以及优化要素配置”转变。“人”成为第一位的考虑要素,只有通过城市空间新场景的营造,我们才能吸引新人群、满足新消费、促进新经济,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是探索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新一轮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项牵动性工作。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既是从安徽的现发展阶段出发而作出的必然举措,又是城市的历史使命使然,同时也是顺应国家转型发展的要求和政策的指向。旨在通过推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活力,最后指向提高城市竞争力。

顺应新形势、新要求

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的功能是服务于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类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的能力。

实现“人口”到“人群”转变。过去,我们多是从数量的角度衡量人,以人来定人均指标、定规模、定配套、定各项服务的标准。在存量运营时代,人更多的是人群的概念,我们要更加细分老人、小孩、工作者、高知青年、妇女等不同人群,要有精准的人群画像,匹配更精细化功能,实现不同年龄各类人群均能各得其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龄友好。着重关注以社交为主的非正式公共聚会空间“第三空间”打造,例如城市的咖啡馆、街角游园等,推动年轻人交往与消费、激发创造力。“咖啡馆指数”等将成为衡量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参照。

做好新质生产力的空间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空喊口号,一定要拥抱市场,“空间是载体,产业是灵魂”,按照“空间+产业、规划+策划”两者结合的思路打造城市新空间、寻找新动能。通过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研究,我们发现创新企业在5公里范围内集聚的规律,同时也是创新人群进行多元交流活动的尺度。我们要围绕“多样与混合”“包容与共享”“灵活的就业”创新的三要素加强创新圈规划建设。新质生产力强调数智化、高效化、低碳化和共享化。一方面,我们应精准把握产业需求,“以需定供”来确定新质生产力园区的规划设计标准,如此才能有效策划出符合产业真正使用需求的产业园区。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园运营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更注重软性运营服务,即资源链接、产业投资和产业赋能平台三个关键要素。运营时代的产业发展、演进,不可盲目招商引资,要更多关注产业的内生性、产业链的完整性、产业生态构建的完整性。

关注城市更新的效益提升。城市更新要考虑“五方逻辑”:“政策方”需要构建标准化的更新流程,制定精细的奖励机制并确立明确的产权流动规则;“金融方”需要设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工具;城市更新需要为“市民方”提供清晰的公共利益前置、成熟的自主更新路径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机制;而更新的“主体方”则需要细化界定主体权责,并培养新一代的城市更新运营“主理人”;作为城市更新的“第三方”,规划师、资产管理人员和信息平台人员等,需要积累从“规划设计”到“政策研究”“投融资策划”乃至“信息技术”“资产管理”的城市运营全流程知识,提升相关能力。

强化适配性、文化性

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品质是城市功能的优良程度和匹配程度,并不是城市功能越全、越高端越好,最重要的是要适配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城市品质、城市魅力就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应通过经济的强度、景观的靓度、社会的温度、文化的气度等多维价值的升维和融合,塑造品质城市。

构建“七有五性”城市品质评价体系。温哥华、纽约等国际高品质城市建设重视绿色发展、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公共服务设施、强调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关注包容和开放。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大数据分析发现,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包括职住平衡、养老托育、停车充电等问题,以此构建“七有五性”(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宜居性、便利性、安全性、公正性、多样性)评价体系。

塑造城市文化助力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品质提升不代表高大上,城市文化空间是应该被关注发力的地方。被当地的居民认同,认为有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集体记忆,是空间品质里面不可缺少的。城市发展需要通过有效传播重塑城市文化形象,吸引年轻游客与居民:无锡因上世纪80年代一首《无锡旅情》在日本声名远扬,成为中国利用日资企业最多的城市;张辽等三国人物在日本老幼皆知,是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成功代表;韩愈、白居易诗句在海外的知名度为我们带来大量日韩入境游客。上述诸多实例都能反映出文化传播的深远影响。

做好“好房子”“好社区”的建设实践。“好房子”的本体特征可概括为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好房子”的外部特征可概括为好配套、好环境、好服务等方面。同时,“好房子”是“无限的居住需求”和“有限的支付能力”之间的“平衡点”,我们要认识到不同使用者对“好房子”需求的差异性,深入研究新就业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新三代育儿家庭等人群的不同偏好,提供相匹配的“好房子”,并关注面向居民全生命周期的灵活化住宅平面设计。在社区层面,构建“社会、空间、治理”一体化统筹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同时在时空协同方面,精细与精准赋能社区空间的多维价值。一是加大对社区内高等级公共资源的统筹利用;二是将社区空间的规划组织与实际社区生活、不同个体的行为特征深度耦合;三是不断强化对全市“1+N”综合性服务设施集合体的体系构建,促成更加便捷、更具活力的一站式社区服务模式。

保持多样性、包容性

增强城市活力

城市活力是指通过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形成对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力、配置力。活力就是多样性,包括功能的多样性、空间的多样性、业态的多样性、人群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等。多样性是城市活力的“色彩”,越是多样性碰撞,越有活力。

营造“Z世代”群体活力空间。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竞争力、可持续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Z世代”作为新时代人群,社交需求旺盛,消费行为也表现出注重体验和数据、偏好兴趣消费、颜值即正义以及性价比为王的新偏好。年轻人钟爱长沙,长沙之所以成为“网红”城市,探索如何满足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是重要原因,背后是带给年轻人吃喝玩乐烟火味道,提供有创新、有创意的产业或服务,契合追求高性价比但不放弃高品质的需求,提供开放包容、宜居宜业的优越环境。

营造异质性包容友好城市。从硅谷到硅丘,美国奥斯汀以其“保持奥斯汀的怪异”的城市口号吸引了大量硅谷的科创企业。保持城市的异质性,营造包容友好的城市氛围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实现包容的“全民全龄友好”的城市规划治理,需要避免对人的身份、地位、年龄、文化以及种族等的排斥,注重公众参与,只有让渡权力给公众,才能真正看到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利益所在,从而提供包容的环境和激发出城市活力。加强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特色场景营造,从“标准人均指标”转向“特征人群指标”,从底线性“有没有”配置标准转向“好不好”引导性建设要求。

营造城市更新非标场景。城市更新需要回归“人”的日常生活,关注非标空间场景营造,聚焦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使空间创新回归人心,业态策划呼应使用人群需求,之后再回归场地和场景设计。成都,基于“情绪识别”和“情绪响应”,打造“情绪地图”,在最影响“心情指数”的“最后一公里”,结合15分钟生活圈,嵌入书店、花店、商店以及茶馆(咖啡店)便民设施,打造“最美回家路”。

提升效益、效率

加强规划治理运营

在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的过程中要关注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要算全局账、算长远账,把城市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对待,通过科学的运营,推动城市投入产出良性循环。

松紧结合,把握社会治理的“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既要有秩序,同时也要有活力,建议采用“底线+高线”的管理方式,用底线去控制,避免城市建设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用高线去引导,包括城市中的非正规经济,鼓励多样性,包括功能、空间、业态、人群以及文化,避免治理过程中的“死脑筋”和“一刀切”。福州烟台山,把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艺术相结合,充分发挥主理人的创造性,既有规则,又在规划过程中鼓励突破既有“条条框框”,集聚更多文艺青年,打造热门打卡地。

运营导向,做好资产要素的“用”。存量时代下投资和运营是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明确要“空间+内容”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强化对投资方式的引导,注重资产管理和资产甄别;二是明确规划设计之前进行运营咨询先导,根据运营思路跟进规划调整配合。城市更新工作需要至少四个行业的团队参与:运营、金融、规划、建筑,要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而不局限于规划行业习惯的“模式+应用”的工作范式。在技术方法中需要注重人、地、财、产、政、文、技、数等多维城市运营要素的统筹;在逻辑理念中需强调稳健增长、空间效益分析先导、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强化近期规划、城市更新行动等有项目生成能力的规划编制和实施。

完善法规,强化城市更新的“权”。从五个方面探讨可持续城市更新政策与法律。一是可持续的城市更新需要法治。二是城市更新涉及土地权利,包括民法规范的用益物权和公法规范的土地发展权。对待土地发展权要以平等原则为基础,通过界定土地发展权的归属与二次分配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土地发展权应当由法律规定或者是法律授权的方式获得。三是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政策,包含一般性政策和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政策,两者都需要政府的适度补助。四是重视城市更新中的相邻关系。五是基层协商民主对于解决人民群众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时代,“人、地、钱”的底层逻辑发生改变,增量时代的人更多关注的是人数,但存量时代,更多关注的是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群。增量时代的地关注的焦点是可以出让的地,是由非建设变为建设的地,但存量时代的地,更多关注品质提升的地,是把不好的变成好的,把消极空间变成积极空间的地。增量时代的钱对城市政府来讲更多是土地出让的一次性收入,但存量时代更多要关注可持续的“钱生钱”的路径。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工作需要不断探讨、学习、实践。以上专家观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开卷有益。

(本版图文除题图外均由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省工程咨询研究院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