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河网评:倡导节约新“食”尚

2024-10-15 09:55:58 - 黄河新闻网

自1979年始,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珍惜粮食”已成为全球共识。在我国,节约粮食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妇孺皆知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再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古人无不感慨粮食收获的不易,警醒世人要节约粮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强化食品安全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制度机制的作用,引领和激励全社会参与到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行动中来。从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推出《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出台反食品浪费法、发布《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印发《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以一系列的重要机制举措为强化粮食减损和制止粮食浪费提供了坚强保障。

宴请宾客大操大办,就为讲排场、好面子、比阔气,不知您是否“见怪不怪”;吃饭点多了,吃不了,剩菜剩饭又不好意思打包带走,不知您是否“习以为常”;为“凑满减”“拼团”,一次性购买超出实际需求的外卖食品,吃不完只能直接丢掉,您是否为此也“纠结”过;为图网络流量,更有一些网红故意胡吃海喝、暴饮暴食,污染社会风气,您是不是也觉得“看不惯”。“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不论国家物质丰富到什么程度,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什么高度,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永远都不能丢。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人民生活已从缺吃少穿到丰衣足食,从满足生存需求到追求幸福生活,但我们仍然要在“过好日子”的同时,保持应有的忧患意识。尽管当前我国粮食供给充裕,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大家缺乏危机感,不知节约粮食,那么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必然十分庞大,长此以往,生存发展将面临巨大威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对待节约粮食问题既需要思想高度,也需要行动力度。由于如今吃穿不愁,一些人难免在节约粮食上认识不深刻、做得不够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中国人远离饥饿才几十年,我们绝不能忘记先辈们经历的艰苦岁月,更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越是生活条件好,越要绷紧“过紧日子”这根弦,把节俭之风发扬好、传承好,身体力行地把节约粮食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自觉参与“光盘行动”,抵制吃饭讲排场、讲面子的陋习,按需取餐、点餐,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性的消费观念。倡导节约粮食,反对粮食浪费,非但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反而有益于在全社会营造节约有度的饮食文化,帮助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有的地方通过加强节粮惜粮教育引导,让社会公众切实了解粮食生产的艰辛过程;有的地方将对粮食的情感同乡愁联系起来,为节约粮食增添文化内涵;有的地方将节约文化与公益文化相结合,通过探索“食物银行”等机制,引导食品零售和餐饮经营主体捐赠富余食品或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较低价格的膳食服务,在更好满足不同社会群体餐饮消费需求的同时,大力营造理性、适度的健康消费文化,为以勤俭节约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正确导向。通过形成文明健康的新“食”尚,兴起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全民正携手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进发。

倡导节约新“食”尚,清粥小菜自萦怀。爱惜粮食不仅是一个习惯,更是一种观念;节约粮食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份责任。我们要争做“爱粮节粮”的宣传者、倡导者,争做“爱粮节粮”的践行者,从现在做起,从一日三餐做起,以“光盘”为荣,以“浪费”为耻,坚决杜绝“舌尖上的腐败”。只有我们坚持从每张餐桌、每个人发力,在每个家庭、每个单位践行“舌尖上的清廉”,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合力,中国14亿多人的饭碗也一定会越端越牢。(饶文波李思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