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状况调查

2024-10-15 10:08:00 - 人民论坛

转自:人民论坛

【摘要】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也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关键环节。数字赋能是推动中小微企业成长为新质生产力重要生力军的关键途径,目前在数字赋能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难题与挑战。把握数字赋能的新趋势,需多维度策略并进,构建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长效机制,提升企业技术基础与数据管理能力,精准选择适合的数字赋能路径,加强内外协作与产业生态协同,共创数字赋能新生态,有效助力中小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成长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

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调查及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已成为提升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其向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力军转变。数字赋能是推动中小微企业成长为新质生产力重要生力军的关键途径,为更好地了解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的现状及特征,以期推动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于2024年开展了《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状况调查》。

1.调研的企业分布与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围绕中小微企业的基本信息、数字化赋能的认知和现状以及数字赋能过程中的阻力和诉求进行了结构化的问卷设计,并采用线上平台对中小微企业从业者进行问卷发放。本次问卷共有726家企业(个体)参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530份,涉及不同城市层级、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中小微企业,51.51%的企业年收入在100万至2000万元之间。从企业背景情况看,调研样本类型比较丰富,调研数据能较好地覆盖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的情况。

样本企业共涵盖了19个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参与调查的中小微企业中比例最大占比20.94%,显示出该行业的活跃度;其次为制造业,占比20.38%;再次为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及供应业,分别占比11.32%和10%(见图1)。

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状况调查

样本企业在全国各个地区均有分布。其中位于华北地区企业占比最高达31.7%;其次为东北地区占比18.68%;华中、华南和东南地区占比接近,均为15%左右;西部地区占比较少,共占6.04%。

2.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基本情况及特征趋势。

其一,从赋能阶段来看,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具有差异性。问卷调研发现(见图2),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处于系统阶段的企业最多,占比31.32%,说明许多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大面积地应用数字化技术。大多中小微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都处于探索、应用和系统阶段,共占比75.1%,说明大多企业已经认识或切身体会到了数字赋能的好处,并着手进行推广和尝试;少数企业处于全面应用和认知阶段,只有极少数企业没有数字赋能的计划。中小企业对于数字技术的运用整体呈现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良好趋势,而在推进数字赋能的进程中也需要考虑到不同企业数字赋能阶段性上的差异。这种情况相较于工信部等16家单位共同编制《2024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的数据(12%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践行阶段,仅有9%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深度应用阶段)有了较大提升。

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状况调查

其二,从赋能阶段来看,正在从“意识强化”转型到“普遍实施”。问卷调研发现,90.95%的调查者表示赞同数字技术可以赋能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赋能与其他创新工作一样,在企业内部会出现持不同态度者,数字赋能在一些企业内部实际上相当于是二次创业,企业越成熟,改革的复杂度和挑战越大。进一步的佐证调研,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23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报告》提出,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由意识强化的1.0阶段进入到普遍实施的2.0阶段,由此引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规模持续扩大,数字化程度稳步提升,细分行业转型需求更加多元。

其三,从赋能动力来看,市场竞争和降本增效是企业数字赋能的核心驱动力。从样本数据可以看出(见图3),企业推动数字赋能的动因主要集中在外部市场压力和内部运营需求两个方面,因市场竞争压力驱使而进行数字赋能的企业占到65.66%,期望通过数字赋能降低运营成本的企业占比59.06%,顺应客户需求变化和推进业务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分别占比56.04%和50%,一半以上的样本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这四种动力的激励进行数字赋能。在此背景下,国家和行业政策支持起到了辅助作用。

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状况调查

其四,从赋能方式来看,注重的是技术实施效率和操作简便性。从问卷数据中可以看出(见图4),企业在选择数字赋能方式时,主要关注其快速部署和灵活调整的能力,以及轻量化设计带来的操作简便和运营负担降低,考虑这两种因素的企业占到了六成以上;兼容与集成性和一站式解决方案也是企业选择数字化解决方案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分别占比56.6%和43.4%。数据安全的因素占18.3%,虽然占比相对较小,但作为数字赋能的基本保障,这依然是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状况调查

其五,从赋能路径来看,因数字化技术应用不同选择的策略不尽相同。从样本数据可以看出(见图5),有68.68%的企业依托外部专业服务平台进行数字赋能,有62.45%的企业实施了企业内部自行推动的赋能策略。这两种路径分别代表了外部资源利用和内部资源整合的两种策略。依托外部平台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引入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和服务,降低企业自行研发和探索的成本和风险;内部自主推动的优势则在于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数字赋能方案,确保转型的精准和高效。此外,依托现有软硬件厂商引入数字化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数字化营销和通过产业链合作推进供应链优化,则是企业对具体业务进行数字赋能的重要策略,分别有42.26%、38.3%和33.4%的企业采用了这三种方式进行数字赋能。这三种方式也是通过利用外部资源开展企业不同业务中的数字赋能,在企业的生产研发、市场拓展和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优势。

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状况调查

其六,从赋能场景来看,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从样本数据来看(见图6),企业内部管理是数字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59.06%的企业将其作为数字化的主要应用场景。这表明在提升企业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方面,数字化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半数企业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了研发和生产当中。数字化研发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升研发效率,并且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4.0理念的逐步渗透,企业通过数字化生产可以实现自动化和柔性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数字化营销和市场运营也是企业越来越关注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分别占比36.6%和42.45%。数字化营销使企业能够更精准地进行市场推广,触达目标客户群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数字技术的运用则能使企业获得更加深刻的市场洞察力,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效率,从而高效全面地开展消费者导引和客户服务工作。许多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和IT运营领域中也运用了数字技术。这表明数字技术的运用已成为企业生产和运营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数字赋能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状况调查

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面临的难题及诉求

一是数字赋能成本高。中小微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相对匮乏,难以承担高昂的数字赋能成本;同时,数字赋能产出存在不确定性,抑制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首先,从样本数据来看(见图7),人才短缺及劳动成本上升是中小企业最突出的困难,占比高达64.53%,中小企业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其次,融资成本上升或融资困难这一问题同样严峻,占比为53.02%。中小企业往往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其融资渠道相对有限,加之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融资变得愈加困难。再次,原材料、物流及运营成本上升也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占比52.45%。随着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增加,原材料价格和物流成本不断攀升,给企业的生产运营带来了额外的负担。最后,企业面临行业竞争加剧和市场需求下滑,分别占比44.91%和34.91%,表明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较大压力。

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状况调查

二是数字赋能阻力大。在数字赋能过程中,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融资渠道的缺乏和资金成本的高昂使得企业在推进数字化项目时步履维艰。首先,从样本数据来看(见图8),企业面临的最大阻力来自资金压力较大且缺乏融资支持,比例为60.75%。其次,现有业务流程与数字化要求不匹配,需要大规模改造,占比60.38%。企业在实施数字赋能时,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可能无法适应新技术和新模式的需求,迫使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流程再造和组织调整。再次,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占比37.36%,显示出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对数据安全的高度关注。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数字化应用的普及,数据泄露和专利侵权的风险也在增加,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保障数据安全,防范潜在的法律和声誉风险。最后,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阻碍,占比32.83%。数字赋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许多企业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在技术实施、数据分析和创新应用等方面难以顺利推进。

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状况调查

三是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政策落地的普惠度与民营企业获得感不足,影响了中小企业数字赋能的推进。从样本数据来看(见图9),40.94%的调查者认为能够了解国家支持中小企业数字赋能政策,但政策无法高效落地,作用较为迟缓。这反映了政策传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尽管企业知道政策的存在,但实际落实效果还有待提升。16.42%的调查者认为相关政策比较零散模糊,对企业的针对性较弱。这说明一些政策在设计时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导致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获得明确的指导和支持。

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状况调查

四是政策支持有待完善。政策制定者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实现高质量的数字赋能。从样本数据来看(见图10),现行政策在某些方面未能很好满足中小微企业需求,一些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仍有诉求。54.34%的企业渴望与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长期的沟通渠道,以便获取及时的政策咨询和建议。52.45%的企业认为提供投资与融资支持至关重要,这表明企业在数字赋能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50.38%的企业希望获得数字化技能培训支持,反映出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人才和技能短缺的问题。49.81%的企业强调了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此外,44.51%的企业希望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以便获取前沿技术和创新人才,并在数字赋能过程中互相借鉴和合作。

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状况调查

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的新趋势

数字赋能重点由技术获取向多样化应用转变。数字技术的大资本投入、高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征,通常是大型企业率先尝试,而后推广至中小企业应用。一方面,伴随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成熟度的上升以及综合成本的下降,中小微企业获取此类技术的门槛也在逐渐降低,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能够持续提升其数字化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重视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注重数字技术的实际业务场景,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提供更多定制化的数字解决方案。

数字赋能组织由单一企业向网络化协同转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进一步加强了产业链上下游、生态系统内外部的紧密合作。一方面,链主企业通过订单牵引、技术扩散、资源共享等手段,赋能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融入更大的产业链或网络中,围绕核心企业生态圈,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和价值共创,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更高效地协同和优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环节,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数字赋能方式由跟随大企业向平台嵌入转变。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传统大企业创新模式也在发生重大改变,云计算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平台式创新日渐成为主流。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业务需求和发展阶段,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平台;另一方面,企业在嵌入平台过程中,实现数字赋能,扮演平台生态系统中独特的“角色”。

数字赋能形态由链群集聚向创新集群转变。以龙头企业、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正在转向以平台型企业、创新型组织(主要包括创新型企业、高校院所、各种科研机构)为核心的创新型集群。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创新型集群内丰富的技术、人才、资金等科创资源,降低企业的技术门槛和研发成本,全方位提升整体实力;另一方面,参与集群中其他组织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加速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形成有效互动的产业组织形态。

数字赋能载体由传统园区向社区化转变。以各类传统园区为主的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逐渐转向网络化、去中心化、虚拟化的社区化。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借助社区化载体(如开源社区)的力量,解决数字赋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等难题;另一方面,通过参与社区化活动等,企业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或公益活动,履行社区责任,提升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对策建议

多维度构建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长效机制。构建一套赋能长效机制是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赋能的重要制度性保障。首先,强化研发投入激励机制。精准施策,通过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及提供研发补贴等多种手段,有效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促使加速数字赋能的步伐。其次,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搭建高效对接平台和交流渠道,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推广“先使用后付费”的科技成果许可模式,降低企业获取技术门槛成本,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更快更多走向“生产线”。再次,优化政策引导与支撑体系。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细化政策实施方案和落地措施,确保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政策红利,开辟更多便捷、高效的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老大难题。最后,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共同营造有利于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

夯实企业技术基础与提升数据管理能力。中小微企业需不断练好数字赋能“内功”。首先,企业应加大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投入力度。夯实技术基础能使企业更高效地应对市场变化,提升运营效率,为此要积极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配备先进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升级高速、稳定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其次,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数据产生、采集、清洗、存储、整合、处理和分析机制,最大限度挖掘数据价值,为企业战略决策、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提供有力支持。强化数据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数据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靠性,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利用。再次,企业要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等方式,培养全员数据意识和提升数据素养。重点提升核心员工数据管理和应用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最后,企业要建立健全数据防范的应急处置机制。采取应急预案、风险评估、组织演练等措施来加强数据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有效提升数据安全防范能力,最大限度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选择适合的数字赋能路径与精准施策。秉持“量体裁衣”的原则,中小微企业要选择适合自身市场定位的赋能路径与策略。首先,从自身实际出发,精准识别赋能难点痛点堵点。依据核心业务场景变化和市场需求趋势,明确数字赋能重点和方向。充分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深化产业链协作配套,利用共性技术平台开展协同创新。其次,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及时捕捉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等新模式为传统企业提供的发展机遇和赋能空间。加强与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借助其专业力量进行综合调研、评估和赋能方案设计,确保策略的创新性和可行性。最后,积极学习借鉴业内的标杆企业成功案例和典型做法。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参与行业内的博览会、研讨会等各种交流合作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借鉴和创新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数字赋能新模式、新方法。

加强内外协作与共建产业生态系统。中小微企业需进一步强化企业内外协作与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首先,积极融入“链主”企业生态圈。通过加强与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获取技术、人才和资金等生态资源,借助核心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渠道,拓展自身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其次,积极探索与产业链供应链“链主”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借助论坛、展览会和项目推介会等活动,培训和研讨会等方式,行业协会商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组织平台,积极参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价值链关系。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数字赋能过程中的难题与挑战,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与业态创新,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再次,利用开源社区、论坛等新型开发平台。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参与开源项目、贡献代码、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实现共享资源和互助共赢,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进程,为自身的数字赋能之路提供有力支持。最后,积极响应政府组织的数字赋能项目和政策引导。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相关项目与平台建设,借助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加速融入数字经济的新生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作者为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教授、博导;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张自昊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数字经济背景下平台赋能数实企业融通创新的机制、路径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3BGL056)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专项资金项目“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评估、模拟与设计”(项目编号:H012370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蕴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效应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经济参考报》,2023年6月20日。

②贾康、张晶晶:《以协同创新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改革与战略》,2024年第1期。

责编/李丹妮美编/杨玲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