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产:新格局,新力量

2024-10-15 18:00:44 - 瞭望东方周刊

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第21期,总第918期),原题为《中国特产:新格局,新力量》。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 编辑顾佳贇

盘点中国“新特产”的宏大版图,不难发现,这些“新特产”各具特点。

中国特产:新格局,新力量

光量子干涉实物图:左下方为输入光学部分,右下方为锁相光路,上方共输出100个光学模式,分别通过低损耗单模光纤与100超导单光子探测器连接

9月14日11时30分,随着G8491次列车从梅州西站向广州东站驶去,龙龙高铁梅州西至龙川西段正式开通运营。至此,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其中高铁超4.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高铁飞驰,迸发繁荣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点赞:“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

一列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列车大概由4万个零部件组成。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速列车——复兴号动车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造“新特产”。2024年6月,“复兴号高速列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眼下,在中国中车长春、青岛两个基地的生产线上,新一代复兴号动车组列车——CR450样车正紧锣密鼓生产,年底正式下线,将填补世界高铁多项技术空白。

盘点中国“新特产”的宏大版图,不难发现,这些“新特产”各具特点,既有“高大上”,也有“高精尖”,更有“花样新”。

以工业制造领域为例,大到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在国际市场上凭借卓越的性能和合理的价格赢得广泛认可;小到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等,以智能化、便捷化的特点深入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在服务领域,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特产”。

中国特产:新格局,新力量

2024年8月30日,成都,在第二十七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小鹏汇天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飞行汽车产品——旅航者X2,在秦皇湖上空完成了其西部首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二、三产业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一系列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在“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中涌现的无数“新特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物,并持续不断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精进路

纵观历史,中国特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绵延千年的丝绸、瓷器、茶叶不遑多论,世人皆知,随着时代发展与近代工业文明呼啸而来,近百年来的中国特产大都与传统农副土特产或初级原料划上等号,令人唏嘘。

时光穿梭,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开始展现出惊人的生产和创造能力,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1980年,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小天鹅的诞生标志着家电行业的兴起;1984年,健力宝借助洛杉矶奥运会的东风一夜成名,成为本土消费品利用国际体育赛事提升知名度的先驱;1985年,海尔“砸冰箱”拉开了以质量为核心的国产品牌建设序幕。这一时期,国家的改革开放与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着各行业高速发展,一系列国货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也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特产在品牌和结构上发生显著变化,“土味”渐消,相关产品从满足日常基本需求的低附加值日化、食品等品类,逐步向更高附加值的工业和服务品类转变。“质量为王”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产品的核心诉求。随着外资品牌的大量涌入,国产品牌与外资品牌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促使国产品牌不断学习外资品牌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运营智慧,实现自我提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产品牌不仅学会了与外资品牌共舞,还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2000年8月,青岛啤酒成功收购嘉酿啤酒,实现了由洋品牌并购本土品牌到本土品牌反并购洋品牌的华丽转身。

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信任度空前高涨,“新国货”运动应运而生。在这一变革中,中国一、二、三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全面转型升级。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不断提升,众多行业在产量和质量上都实现领跑。这不仅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助推了民族自信心的不断提升。

新突破

9月的一天,一辆辆装载玻璃幕墙的重型卡车,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的工厂出发,驶向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这批玻璃幕墙将接受智慧海关高效监管和通关服务,仅需一小时便能分别抵达香港和澳门的建筑工地。

港珠澳大桥,这座于2018年正式通车的大桥,以其卓越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创造了多项桥梁建设的“第一”。

由于建设环境复杂、应对挑战繁多、工艺要求极高,在土木工程领域,大型桥梁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盛产这类“基建新特产”的中铁大桥局,作为“建桥国家队”,实现了诸多桥梁原创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推动着中国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转变。

“70多年来,中铁大桥局在全产业链上参建了88%的长江大桥、25%的黄河大桥、78%的跨海大桥、97%的公铁两用大桥,跨度超千米桥梁参建率达80%。”中铁大桥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敏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中国桥梁实现了从跨度百米到跨度千米,从普速到高速,由内陆走向海洋的全方位突破。”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段长度达到了6.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的项目工程师表示,我国在建设港珠澳大桥初期,就实现了沉管隧道技术的突破。而这条隧道建成后,直接实现了弯道超车,建造经验和技术水平均达到世界领先。

深中通道是港珠澳大桥的“续作”,也是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沉管隧道。深中通道建成后,一举创下了10项世界之最,成为我国在沉管隧道方面的又一重磅成就。

实现弯道超车的“中国特产”还有很多——

比如,从载人航天到月球探测,再到火星探测,中国航天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再如,中国在5G通信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还在5G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应用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2023年末5G基站数达337.7万个,占全球5G基站总数比重超过60%。

回到曾经占据中国特产“C位”的农产品,如今各地许多“隐藏特产”正在变成世界级热销产品:在远离海洋的新疆,科技新农人摸索出一整套在沙漠边缘的“海水养殖”技术,成功养殖出石斑鱼、龙虾等海产品;浙江遂昌的三叶青通过规模化人工种植和精深加工,实现了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黑龙江抚远蔓越莓从鲜为人知的“洋水果”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本土水果“新贵”……创新做动能,标准为引领,“农业新特产”闯出大市场。目前,我国已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4560个,全国各地的2508个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超过8000亿元。

可以说,各领域的“新特产”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产业发展格局。

中国特产:新格局,新力量

新创造

除了“人有我优”的弯道超车型“新特产”,中国还拥有众多“人无我有”的原创型“新特产”,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也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在山东半岛最东端,威海荣成南端的沙滩海岸之上,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平稳地运行着。

这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也被称为“不会熔毁的核反应堆”。2024年初,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示范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节卡机器人的“JAKA-MAX系列机器人”,以其强大的负荷能力、低能耗和高精度控制,在工业协作机器人领域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北京凯普林公司推出的超高功率工业级光纤激光器,是全球首台功率达150千瓦的产品,能够切割厚达500毫米的金属,极大地提升了激光加工的能力。

当前,以量子信息科学为代表的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量子通信是中国“原创”的新产业、“新特产”,意义重大。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中国发射的“墨子号”。2022年,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国际领跑地位得以保持并进一步扩大。

地面的量子通信线路,已有“京沪干线”“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合肥量子城域网”等,网络规模超1.2万公里,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东北等区域。在“天上地下”量子通信的技术和产业化方面,中国都走在世界最前列。

“未来,我国将发射中高轨量子卫星,以及更多量子微纳卫星,建成‘量子星座’,结合不断织密的地面光纤网络,形成覆盖全球、全天时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为国家信息边疆打造一个更好的钢铁长城。”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唐世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新材料、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赋能,更多的中国原创的技术和产品会加速照进现实。

中国特产:新格局,新力量

2024年1月31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形机器人攻关团队研制的谱系化人形机器人Q系列在北京首次集体亮相(金立旺/摄)

新服务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新时代新征程,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带货主播、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数据分析师等新的就业形态吸纳了大量劳动力。2023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35639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8.1%。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表示,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引擎。

服务业与数字技术、创新模式的深度融合,催生了许多中国独有的新型服务产品和业态。

9月12日,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会场,微信支付设立了“入境支付便利专项服务台”。“开幕当天上午,我就帮助好几位外籍人士绑定和使用微信支付。”微信支付外卡业务负责人秦天雄说。2023年7月以来,微信支付服务两次升级,现在外籍人士入境后,无需办理中国的银行卡,也不需要繁琐的身份验证就可绑定微信支付。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超500万入境人员使用移动支付,同比增长4倍;交易9000多万笔,金额140多亿元人民币,均同比增长7倍。移动支付成为中国“服务业新特产”的代表。

中国特产:新格局,新力量

9月上旬,美团外卖海外版Keeta在沙特上线。为吸引新用户,Keeta为金额超过25里亚尔(折合6.66美元)的订单提供免费送货服务,并为精选套餐提供高达70%的折扣。同时,Keeta承诺订单在30分钟内送达,用户也可选择餐厅自取。

美国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钱堃在服贸会上以点外卖为例,说明了服务贸易的隐形链条:从下单到送餐,每一步都涉及服务贸易,且背后依赖着移动通信、互联网、大数据和导航等关键技术。钱堃认为,数字化正在重塑服务贸易的形态与模式,为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近年来,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东方美学正借助现代工业、科技力量与多元文化融合,转化成为各类新兴品牌和产品,推动“新国潮”奔涌而来,澎湃出海。

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VR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文化+科技”“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正催生越来越多的数字文化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绘就了第三产业新图景。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分析,服务业的赋能,将更快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生产方式在更深程度进行变革,产业链在更高水平创造价值,从而加快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国经济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新特产”》专题系列稿件

中国特产:新格局,新力量

共享丰收

全球圈粉

可玩可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