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厦门的墟集长什么样?

2023-01-15 00:00:00 - 厦门日报

    ●许晓春

    “直来菜市桥亭街,猪羊米菜鱼虾齐。买卖闹热行相挨,菜馆酒店亦有做。饼店点心有人买,算亦闹热兮内街……水仙宫口新菜市,宣统年间即新起。前时菜市在岛美,警察命令即迁移。现今尽移新菜市,刣猪卖鱼各件备。”据厦门文史学者刘瑞光考证,清末歌仔册《厦门市镇歌》里有几段描述厦门墟市的歌句,其中以闽南话的表述为主,展现了当时几个主要墟市的景象。

    厦门固定的墟市(也称“圩”)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在清道光时早已形成,从道光年间一直到民国初年,厦门的墟集市场主要集中在沿海海岸、内武庙一带,也就是海岸街和海岸路,并有蔬菜墟、油市、猪墟等划分。

    猪墟,分为猪仔(小猪)和大猪两种集市。早期厦门岛内猪仔的买卖地点是在旧称鬼仔潭后来填筑成的“新填池”(今鹭江道上“新填地街”)。买卖大猪的市场则位于今日的“南猪行巷”(在开元路与升平路交叉处),买卖的大部分是兴化生猪(俗称南猪)。

    菜墟,当时菜市位于厦门城东门外的三官宫前,不只零卖菜品,还形成了类似批发市场雏形的业态。清道光《厦门志》载:“每日黎明,诸菜毕集,青葱夹道,转售诸小店及负贩者。”每天清晨,禾山菜农挑菜入市,集结在这里交易,慢慢地就形成了菜场。这菜场后来一直延伸到盐溪街,盐溪街是“盐菜巷”与“北溪仔墘”两名的拼称。早期市场供应的蔬菜除了岛内生产以外,相当一部分来自沿海村镇以及省外上海等地。厦门很多蔬菜特产都被冠以地名,比如“厦门港芹菜”“内厝澳高丽菜”“何厝芹菜”等。

    油墟,早年的油市在内关帝庙(即今内武庙街)前。同安、禾山春秋两季所产的花生除了制作盐渍、盐炒花生出售外,农民们多将其用于秋后榨油,再用船运载,通过内港,登上古海岸(即今海岸街),集中运到集市贩卖。除了花生油,麻油更吃香。如今的南轿巷与霞溪的一端,有个旧名“麻油巷”一带,就是当年麻油集市地点。

    鸡鸭墟市,农民除种田之外,也搞家庭畜牧,产品运到厦门市区交易。鸡鸭墟市一般和菜市连在一起。今天的卖鸡巷(在水仙宫与泰山路之间),就是当年的鸡鸭墟市,闽南话又称“卖圭巷”,早年泰山口这一带是鸡鸭市场。

    水产墟市,厦门渔业特别兴盛,早年很多渔行开设于厦港关刀河——大人宫巷一带,俗称旧鱼行口。鱼行口街是当时厦港行业街里比较霸气的,容纳了沙坡头渔港三十几家鱼行,面朝玉沙坡海滩一字铺开。在如今的开元路西段古营路口还有一处鱼仔市,也以海鲜交易出名,后来慢慢地演变成鱼仔市街。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