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间丨大兴区区长刘学亮:布局新产业,城市更新提升百姓幸福感

2023-01-15 21:45:00 - 新京报

访谈间丨大兴区区长刘学亮:布局新产业,城市更新提升百姓幸福感

在北京市“两会”召开之际,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学亮接受新京报专访,介绍了去年大兴区的重点工作及今后产业发展的新布局。

围绕打造产业强区的重点目标,2022年,大兴区在投资促进中释放出发展新动能。在稳住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千亿级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大兴区新提出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将成为第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刘学亮表示,今天的大兴,处处涌动着风生水起的活力和奋发有为的激情,当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项目和人才,也更有条件成就企业、成就人才,期待未来有更多产业项目、优质资源加入大兴,与大兴一道共同搅动发展一池春水、成就产业腾飞故事。

访谈间丨大兴区区长刘学亮:布局新产业,城市更新提升百姓幸福感

谈产业发展的稳与进

布局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新京报:经历了疫情的大考,大兴产业发展稳中有进,那么在2022年的重点产业有哪些亮眼成果?

刘学亮:去年,我们全力克服多轮疫情冲击,在生命健康、临空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殊为不易的成绩,获评了国家工信部“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的称号。称号的背后,呈现出我们的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更具竞争优势,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打造了最具“吸金力”的生命健康集群、最具“影响力”的临空经济区和最具“活力”的成果转化高地。

大兴作为首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在疫情期间,稳步推进9.1平方公里扩区建设,统筹实施首医大项目,加快构建“科技+医药+金融”的产业发展体系,工业总产值保持住了千亿级的发展态势。

机场建成三年来,大兴圆满完成了临空区建设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临空区城市骨架全面拉开,一批地标建筑拔地而起;全国唯一跨省市综保区封关运营,航空货运加速往来;双自贸区迭代推出254条创新举措。未来,大兴临空区作为“五子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逐步担负起对接京津冀、引领首都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使命。

作为首都5个平原新城之一,大兴在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等方面,具备充裕的空间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目前,氢能示范区北区5.4万平方米,南区一期、二期4.7万平方米,2022年年底已经投用。2平方公里商业航天基地和10平方公里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规划已经获批,今年将推出更多展形象、见效益的成果。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氢能“制、储、运、用”关键环节,绘制产业图谱,加快资源整合,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让每一个来氢能示范区孵化的企业都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新京报:大兴区将如何在2023年建设国际一流的高品质航空城?

刘学亮:未来我们将着眼国际一流高品质的航空城建设,突出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以生命健康为主导产业,以高端枢纽服务和航空服务保障为两大基础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为储备的“1+2+2”现代化临空产业体系,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科技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临空经济区,全力打造国际融合交往新窗口、全球创新消费目的地。

今年,我们将继续保持临空区超百亿的投资力度,下更大力气完善临空区城市服务配套,开工建设北京第四实验学校,完成国际航空总部园主体工程,实现中央公园(一期)对外开放。

特别是随着国际航班客货运的全面恢复,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加速汇集,我们将全力推动国际会展、国际消费枢纽等标志性工程开工建设,布局集高端零售、顶尖餐饮、多元体验于一体、兼具国际视野与当地特色的一站式超级消费中心,以及打造国际级综合大展为主,专业性精品展为辅的“永不落幕”的会展中心。

新京报:作为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承载地,大兴经开区2023年有哪些“新动作”?

刘学亮:大兴经开区现状4.16平方公里,为抢跑数字经济新赛道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势能。2022年,是大兴经开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开篇之年,园区全口径总收入超过800亿元,同比增长15%,规上软件信息服务业营收完成20.6亿元,特别是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央企总部型企业、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纷纷落地,实现新增国高新企业52家、专精特新企业4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

2023年,大兴经开区将充分盘活利用低效空间,加快剩余可上市地块上市节奏,高质量推动土地一级开发,为优化结构布局、产业升级、高精尖企业入驻拓展有利空间。同时,继续引入教育、医疗等一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力打造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品位、展示园区形象的崭新地标。此外,还将出台我区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专项政策、中介奖励政策,主导设立1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基金,专项用于数字经济及其细分领域企业培育,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集聚发展。  

谈更新建设的拆与建

打造新城西片区一刻钟生活圈

新京报:新城西片区控规正式获批,该区域将发生哪些改变?

刘学亮:西片区位于大兴新城西部,西临永定河,东侧为京沪铁路,北至五环路,南至医药基地北拓区,总用地面积13.68平方公里。西片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是距离中心城最近的新城地区之一。未来,大兴西片区将是大兴区优化新城职住结构,完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空间供给,提升大兴新城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及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的重点地区。

下一步,西片区将均衡布局区域、片区和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15处,复合不同规模的基层治理、养老、文化、体育及便民商业等功能,打造集约高效、活力多元的一刻钟生活圈。高标准配置文教体卫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张,千人基础教育用地3984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0.7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0.45平方米,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新京报:在海子角辛店棚改项目中,大兴啃下了哪些硬骨头?将为村民带来哪些新的幸福感?

刘学亮:大兴海子角村是大兴新城范围内最后一个规划未落地的城中村,村内困难住房多、流动人口多、历史遗留问题多,但因拆迁成本高、资金平衡难、基础设施差等原因一直不具备拆迁条件,群众反映很强烈,该村12345热线诉求件月均高达40余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核心就是想要改变当前的居住环境。

去年区委区政府下决心要消除这一老百姓心头二十年来的心病,启动该地区棚改项目,让百姓上楼,经过周密部署、反复推演,挖空心思逐一打破了人多地少、规划约束、成本核算、群众工作等困局僵局。最后仅用时40天,推动了1800多处院落全部交房,安置房项目得以如期开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摆在首位,安排最好的地块给安置房,让老百姓真正能实现舒心满意回迁。此外,我们还对南部大龙河同步规划改造升级,建设滨河绿带,融入慢跑步道、自行车道、亲水平台,为村民增添留得住乡愁的园林景观。在棚改范围内,1所9年一贯制中学、2所小学、2所幼儿园也将得到配备,同步预留了3万平米商业用地,切实满足村民生活需求。

谈平原新城的城与乡

建成全市规模最大育苗厂

新京报:经过发展,大兴区平原新城建设的自我造血功能、内生动力有哪些提升?

刘学亮: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已经由过去粗放式的管理不断向精细化治理转变,城乡面貌、生态环境、市政设施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转型、历史性变化。去年以来,我们不断夯实城乡规划基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4个重点功能区控规和11个镇域规划实现了全编全报,同时,依托城市有机更新激发老城活力,积极推进市场路改造项目,西片区安置房和城市会客厅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与此同时,我们还不断完善城市载体功能,道路、电力、水务等一批“十四五”专项规划均取得了关键性进展,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我们在推进新大兴新国门建设中,更加注重治理“大城市病”。超前完成“疏整促”专项行动各项任务,拆除违法建设334万平方米,接诉即办综合排名连续第4年位居全市前列,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2023年,我们将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加大重大项目滞留户的清理力度,完成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工作。重点探索城乡接合部地区农村宅基地改革新路径,全力推进老三余等3个村“自下而上、就地改造”宅改项目,实现大白楼村宅改的整体回迁,昔日狭窄无序的“握手楼”即将变身绿荫环绕的联排别墅,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具便利、更具品质的生活。

新京报:大兴区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有哪些长足发展?如何探寻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大兴路径”?

刘学亮:作为北京市唯一代表,大兴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2022年,超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新增高标准农田5500亩,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市第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解决乡村振兴卡脖子的问题。去年,大兴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国家战略,出台种业振兴实施方案,建成了全市规模最大育苗厂,集约化育苗场达24家,育苗量突破1亿株,走在全市前列。2023年,大兴区将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积极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2.3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蔬菜、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年育苗量稳定在1.5亿株以上。

点击链接观看采访完整视频: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