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再现 华西坝走出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024-01-15 01:45:01 -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10年拍摄积累8个多小时口述素材

影像再现华西坝走出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影像再现 华西坝走出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2日,由成都导演高松主创的纪录片《伊莎白——我的选择是中国》研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现场,伊莎白女士的二儿子柯马凯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在中国,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了母亲选择将一生奉献给中国的原因。”

对于该纪录片,记者昨日获悉,观众也给出了积极的观看反馈,“伊莎白的中国情缘”等话题全网累计阅读量突破了1.5亿。通过纪录片的影像语言,让我们走近从成都华西坝走出来的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

从华西坝出发

拓荒新中国英语教学

1915年冬,成都的一栋砖房里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此时正值成都华西坝蜡梅初放的时节,于是这个成都娃取名“素梅”。

而素梅的另一个鼎鼎大名叫伊莎白·柯鲁克,在跨越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她一路从华西坝出发,深入中国广大农村,生动记录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细微图景。她拓荒新中国英语教学,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杰出贡献。2023年8月,她在北京辞世,走完了她108岁的传奇人生。

回想起与伊莎白首次见面情景,高松回忆道,10年前的秋天,北京秋高气爽,阳光洒在我紧蹙的眉头上,一路都在思索怎么抛出话题。见到伊莎白的第一眼,她就回赠了一个笑容,化解了我们拍摄前的种种担忧。

自2014年起,高松和摄制组其他成员在10年时间多次前往北京专访拍摄伊莎白,积累了8个多小时的口述素材。在纪录片中,这位百岁老人以口述的方式,回顾了她与中国的故事。

跟随纪录片影像

追寻伊莎白“回家”足迹

“刚出来还是回去啊?”“刚出来。”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老家属区,伊莎白喜欢同人交流,邻居亲切地跟着她儿子称其为“老妈”,高松也是如此。伊莎白习惯在吃完早饭后下楼,推着轮椅去往人多的地方说说话。老邻居们记得,每天伊莎白都会在固定时间出门遛弯。伊莎白其乐融融地在一群中国老太太中间唠家常。

都说爱是双向奔赴,高松回忆,在北外采访她的同事和学生时,能清晰感受到他们对伊莎白夫妇的爱,“谈着谈着,他们就会激动,甚至不能接受伊莎白会离开。”

记者依稀记得2019年,年过百岁的伊莎白回了一趟成都老家。她回家时,坐落在四川大学华西校园内校南路7号的旧居已经挂上“成都市历史建筑”牌匾。回到成都后,伊莎白状态很好,沿途一直在和身边人畅聊,到“老家”门前时,她说道:“回家了,回家了!”

在纪录片播放的同时,记者与高松相约,去伊莎白的旧居走一走。“回家”两个字很简单,高松站在钟楼下的石桥栏杆前感慨,脑海回想着拍摄纪录片的画面。这或许便是“回家”前的“近乡情怯”,创作中的感动再度涌上心头。

从谭楷撰写报告文学《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再到高松拍摄纪录片《伊莎白——我的选择是中国》……来自四川的文艺工作者不断用文字、影像描绘眼里的伊莎白,认识伊莎白、理解伊莎白、读懂伊莎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泽登旺姆文/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