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北大教授:AI时代,孩子如何不被淘汰?

2023-11-15 07:22:09 - 米宅

对谈北大教授:AI时代,孩子如何不被淘汰?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也再创历史新高。

1291万即将进入大学的年轻人,面临着志愿专业的选择,他们害怕进入“天坑” 专业,学得辛苦却就业艰难;1158万即将进入社会的毕业生,面临着就业职业的选择,他们害怕成为人才“废品”,知识能力无法匹配社会需求。

寒窗苦读10多年,经历了一路教育内卷,到头来,入学选专业焦虑,毕业择业更焦虑。

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波大学生所经历的教育内卷,并不算什么。

好,我们把镜头拉到当下。

2023年,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巨变之年,北京的小学在干什么?

当你熬夜背诵历史事实,而AI只用几秒钟就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重点整理成列时;当你没日没夜在书桌前刷题,但发现怎么也刷不过机器时,这些情况都在提醒着我们,死记硬背、完全应试性的学习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因此,面对记者“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是否给教育带来冲击和改变”的提问,北京市八一学校常务副校长王华蓓斩钉截铁地回答了两个字:巨大。

在王华蓓看来,AI给教育带来的巨大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过去老师是唯一的知识占有者,但现在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和不了解的知识,会去找AI问,AI“无所不知”。

二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让学校教育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三是育人目标的转变。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教育从整齐划一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成长体系,让不同特质的孩子成长为各种类型的人才。

北京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骏: 

支持在小学阶段开设AI课,让孩子从小接触AI

马骏进一步以兴趣班报名为例进行解释:“家长过去可能给孩子报的都是奥数、英语这类以学科知识为主的学习班,也有一部分家长会培养孩子们在钢琴、美术等艺术方面的技能。我认为,未来可以多关注以能力素养为主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思维方面的培养,比如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举上面两个例子是想说: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带给全球一次次震撼的同时,也给家长和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焦虑——AI究竟要不要从娃娃抓起?家长又应该如何做好准备?我们又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换言之,站在时代转折点的家长,接下来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应对AI时代下的学习内卷挑战?

很高兴,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的脑科学权威,陈立翰教授为家长做解答。

陈教授在北京大学从事了10多年的脑科学研究工作,负责中国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的课题,也在大家熟知好未来(前身学而思)等知名教育集团,承担过青少年学习力研究项目。

他认为,AI时代下,最好的破局方法,就是从孩子自身出发,了解大脑的认知规律,掌握科学的大脑使用方法,才能让孩子养成“深度”学习的方法,真正的不断提升学习力。

摆脱死记硬背、痛苦枯燥的无效学习,实现真正的高质高效学习。

那么今天晚上7点,我们为大家诚挚邀请了北大陈立翰教授,站在前沿脑科学角度,破局AI时代的学习焦虑:

直播主题: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学习焦虑

直播大纲:

1.时代巨变: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教育的冲击

2.学习挑战:我们要学会什么、该怎么学?

3.认知策略:知识的层次和大脑“压缩”

4.应对方式:数智“焦虑”与家庭亲子关系

5.个性化学习:习惯养成-把自己作为方法

6.答疑环节:学习生态圈-如何共同成长

陈教授是国内从事脑科学认知的权威专家,在北大专门研究心理和认知科学。他不仅是博士生的导师,还是脑与认知科学系的副系主任。他的学术背景非常强大,还在慕尼黑大学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脑科学,包括多感官知觉、注意力、认知神经科学等方面。他曾经负责过好未来脑科学实验室的多感官学习项目,以及精锐集团的青少年学习力项目。现在,他正在负责科技部的一个重大项目,研究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