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的毒鸡汤,没人爱喝了
作者:十点苏善书
最近,网上火了一个问题:从小被教育凡事忍让的小孩,长大后会怎样?
有位读者的回答,戳痛无数人:
“小时候,只要有外人在,我的好东西,妈妈都会让我让出去;和别人起争执,那个被骂得劈头盖脸的人一定是我;在外面受委屈了,回到家里,他们一定告诉我,别惹事,忍一忍。从小被教育懂事忍耐的小孩,长大之后明白, 小时候被训练得太乖,长大后就变成送给别人捏的软柿子。并没有因为忍耐过得更好,而是一次次让自己陷入糟糕、无助的境地。”
老一辈父母认为,忍耐是一种美德,彰显着自己的“不计较”和“大度”。
可慈悲尚分菩萨低眉和金刚怒目。忍耐从不意味着毫不反抗,也不是无底线的退让。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一忍算了”也好;“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也好。
本质上,是很多家长逃避了原属于自己的责任,不愿意协助孩子发起或解决矛盾,亦或是无差别抹杀孩子的自我,让他们从小就没了棱角。
这就是中国式忍耐教育。
如此长大的孩子,要么变得泯然众人,毫无个性;要么在长久的情绪积累后,迎来反噬的爆发。
每个老实的大人,都曾有段被迫懂事的童年。某种程度上,让孩子凡事忍耐,是父母教会孩子最残忍的美德。
吃亏是福?那谁爱吃谁吃!
有一句老话:吃亏是福。
在遇到霸凌或感到委屈时,父母总会用这句话,安慰我们或自己。
可事实上,当我们长大之后才发现,事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吃亏就是吃亏,吃亏的当下就只有痛苦。
大多数时候,它们并不能成为人生有益的经验,更没有变成人生后来的福报。
如果一个人习惯了被欺负,还用“吃亏是福”麻痹自己,最终只会成为任人拿捏的对象。
豆瓣网友@米其林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
小时候,原本不该他做卫生的一周,同学非让他打扫卫生,互相推攘到老师面前,老师不分青红皂白责备了她们一通。
回到家之后,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只是淡漠地说:“在学校别惹事,吃点亏忍耐一下。”
别人把她最喜欢的一支笔借走了,并且拒绝归还,她跟妈妈说起这件事,妈妈也只是安慰:“别要了,吃点亏没有什么。”
虽然心里很委屈,但没有办法,她只能照办。而且再也没有因为这些事,和爸妈抱怨过。因为她知道,自己从爸妈这,得不到任何支持。
接下来,又因为她的软弱性格,中学时期,经历了长达几年的校园霸凌。寝室几个人,集体孤立她,并且经常欺负她。
这些她都一忍再忍,甚至到了“麻木”的地步。
一方面,她失去了反抗的本能,另一方面,她找不到任何可以解决的方法。
长大之后,无论在哪里上班,她给人的印象就是忍耐力很强的一个人。
比如,有一次,她正值生理期,身体已经很不舒服了,可下班时,领导又交代了她一项任务,让她务必尽快交上来。这个工作,并不是她负责的工作内容。但为了不和领导起冲突,她只好咬牙坚持下来。
还有一次,她跟进的项目接近尾声,并且小有成果,但等到汇报的时候,却被另外一名同事抢先在领导面前邀功,摘走了她的果实。年底评优的时候,同事升职加薪,她却原地踏步。可她依旧选择了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
你看,被教育“吃亏是福”的人,福气没见着多少,吃过的亏倒是一个接着一个。
老一辈人总觉得:吃亏就是老实,老实就是为人靠谱。但事实经常会导向另一个方向。
看到过这样一条神评:“上班第一天,我妈让我主动打扫办公室,给老板留下一个吃苦耐劳的好印象。”
殊不知,吃苦耐劳是干活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升职加薪的必要条件。
“这个世界上,强势的人惹不起,阴险的人不敢惹,如果要欺负,还是针对老实人吧,因为他们构不成任何威胁。”
所以,千万不要把你的孩子养得太老实。人太老实,没有獠牙,就会成为狩猎者的目标。
如果说吃亏是福的话,谁爱吃谁去吃吧。作为丛林中求生存的你,只要吃肉就好。
懂事的孩子,活得最压抑
在中国教育的语境下,“忍耐”的本质,其实是“懂事”“听话”。
家长们不仅不擅长处理孩子和其他人的矛盾;甚至还会本能地压制或避免自己和孩子间的矛盾。
相信以下几种情况,你一定不会陌生:
当孩子达到父母的期望时,他们会说“真是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当孩子并没有按父母的意愿行事时,他们会说“你再这么不听话,我就把你……”;
如此在一次次的鼓励和恐吓后,孩子们逐渐知道了父母情绪的边界。他们主动折断了自己的一部分羽翼。为了不惹父母生气,只得把真实的需求深深地压抑,显露出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懂事”。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要求孩子“忍耐”“听话”,除了笃信“吃亏是福”外,只是为了自己教育的省事。
“忍一忍就好了”,背后是逃避,是不愿为了自己的孩子去和他人争论个对错;“听话,你看XXX也是这样的”,背后则是偷懒,是没办法或者不愿意为孩子打造量身的成长计划。
但是,父母少走的只是一部分路,给孩子留下的,确是一生难以磨灭的影响。
电视剧《女心理师》中的小莫哥,就是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为了不让别人讨厌自己,同事让她说买咖啡,他二话不说就立即答应,哪怕外面正在瓢泼大雨。同事喊他给自己写ppt,他手里的工作没完成,还要应承下来。自己熬到半夜2点不说,对方却没有任何谢意。就连理发店里tony老师的推销,他都拒绝不了,被人一忽悠就激情充卡5000元。
可即便小莫已经如此拼命地寻求身边所有人的认可了,大家却依旧不把他当回事。
公司里的聚餐、唱K,大家从来没有叫过他。
因为“讨好”,并不能讨来他人的任何好感,相反,只会一次次降低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
身边有一个朋友小A,也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不懂得拒绝别人;很少开口提要求;没有应有的原则和底线。
小A自己也十分苦恼,在和心理咨询师谈及这种性格的成因时,她说起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她出生在一个非常严厉的家庭,父母的想法总是凌驾于她的意志。她不得不选择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好孩子”。只有这样,她才能吸引父母的注意,赢得一点关注和爱意。
可这种思维一旦养成,就会在行为举止里形成惯性,一直延续到成年世界里,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没主见、没底线,最后成全了别人,委屈了自己。
你看,每个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内心其实都是很痛苦的。他们做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强迫着自己去迁就、服务他人。
可是,他们的内心的能量原本就不足啊,如果还将所剩无几的能量输送到别人身上。最后要么变成身体里的疾病,要么为某一次情绪爆发埋下伏笔。
伤不伤人不知道。
但一定会伤己。
老实人,也总是被掠夺的那群人
当然,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
“忍耐”也好,“懂事”也好,在我国人均朴实的文化背景下,依旧是褒义词,并且某些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好处。
只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你若一直忍耐,就会有人敢得寸进尺;你若总是懂事顺从,就会有人想着占尽便宜;你若一味老实讨好,渐渐地就没人会把你放进眼里。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明明是学校教育的佼佼者,但是进入社会之后,却变得泯然众人了。
真实丛林世界的规则是:老实人,也总是被掠夺的那群人。
而教科书上,并不会教我们这个道理。
很多父母自身的教育观,也是受到他的原生家庭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他们的认知原本就具有局限性。
这样家庭的孩子,可能就是要摔很多跟头、吃很多苦头,才能明白:
自己接受的那一套体系,并不适用现实社会的生存逻辑。
忍耐赢不到尊重,讨好也换不来欢迎。
惟有保留坚定的自我,才能捍卫立足之地。
也许,我们的父辈并没有教会我们这些道理,但是成年之后,我们可以重新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当我们为人父母后,可以选择不再复制“忍耐式教育”,而是告诉孩子:有所忍,有所不忍。
平常的生活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允许孩子顶嘴;
要养出一个不那么顺从的孩子,就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并且勇敢表达出来。这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孩子沟通的宽容。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学会了真正的自信,以及宽容、接纳别人的气度。
2、让孩子勇敢说“不”;
不敢拒绝别人的人,人生就会为人所用。只有学会说不,才把自己人生的主动权牢牢攥在手里。学会说“不”并不用不好意思,这是自己的基本权利。
3、守住基本底线;
没有底线的妥协,换不来重视,更没人同情。人与人的相处,设立基本的相处底线。底线之外,和平共处;一旦踏入底线,必须据理力争,决不妥协。
最后,以十点君最近看到,且非常喜欢的一句话结尾:“进一步有多难啊,我们为什么要退一步呢?”
珍视我们的舒适底线,不要让任何人靠近它。
保持冲突的意识和能力。
那是我们如金子般珍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