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拒学……家长该咋办?|科普时间
转自:健康中国
近年来,在精神心理卫生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儿童或青少年被家长带到医院就诊,原因是他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拒学情况。
孩子厌学的原因
繁重的学业压力和竞争 不同于以前,如今的儿童青少年在校求学期间,时常会感到学业任务繁重、学习难度高、学业竞争激烈。尤其是从小在宽松、低难度、低竞争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难以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和考试任务。等到心理压力积蓄到令人无法承载和消化的程度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厌学、拒学的状态。
校园中的不良人际关系 有些孩子在校时可能与老师或同学的关系不良。比如,消极的认知模式或情绪反应,容易引起老师或同学的担忧、反感或评判,造成与他人的误会或摩擦。
这些儿童或青少年可能总会感觉老师在针对、批评他们,同学们在议论、排挤、孤立他们,因此他们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信任遭到破坏,随即关系也变得疏离或敌对。
更糟糕的是,当孩子处于一种被孤立的弱势状态时,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校园欺凌,这也加重了孩子厌学、拒学的状况。
家庭环境因素 厌学或拒学的儿童青少年,同样会受其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经济条件差、单亲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家庭成员患有躯体或精神疾病、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正确等。
这些家庭环境因素导致孩子内心非常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和力量感,没有足够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生活中的负性遭遇会直接击垮他们的心理防线,引发其厌学、拒学的回避行为。
缺乏学习动机 缺乏学习动机也是孩子厌学、拒学的重要原因。不少处于厌学、拒学状态的儿童青少年,总感觉自己像一台机器,永远处于上课、刷题、考试的循环中,根本无法在其中获得乐趣。他们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什么。
不少孩子都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自己只是为了满足父母和老师的期待而学习。当孩子一直在为他人而学,没有了主动性和自发性时,也就逐渐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对学习产生厌倦。
消极的认知模式 厌学、拒学的孩子往往会存在如下固化的消极认知模式。
1.思维反刍:个体对负性事件的原因、过程、后果进行反复、自动化的思考。
2.非黑即白思维:把人或事物简单地分为“好与坏”“对与错”,缺乏中间地带。
3.“读心术”:即便证据不足,当事人还是认为自己知道他人是怎么想的。
4.以偏概全:用片面、局限的观点来看待整体问题。
5.过度揽责:将不好的后果更多地归因于自己,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的成因。
6.过度夸大或过度贬低:过度地放大或缩小自己、他人或事物的重要性等。这些消极的认知模式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反应,或者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
策划:谭嘉郑颖璠
编辑:穆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