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水河变成美丽河湖,贵阳南明河做对了哪些事?

2023-11-15 14:01:06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报

秋雨中的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清波滚滚,绿树成荫,一片氤氲旖旎的景象,与十年前臭水河、黑水河的模样大相径庭。

如今的南明河不仅被评为2023年度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还入选了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南明河走出再生之路,归功于当地探索出一条流域生态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治水兴水之路。

“转一个弯”

住进“地下室”的净化工厂

公园依水而建,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南明河畔有一座特别的生态公园,这里各种各样的景观绿植错落有致,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凉亭、长椅配套齐全。来这里休闲放松的周边居民却不知道,在这个公园的地下,有一座服务27万人口的再生水厂。

与一般的污水处理厂不同,青山再生水厂“深埋”地下15.7米,上面是贵阳市水环境科普馆和生态公园,作为贵州省首个建成的下沉式再生水厂,其每天要处理近5万吨的生活污水。

青山再生水厂的诞生,是一次治理思路的转变。

在以往的南明河整治中,主要采取沿线截污沟集中收集污水,统一到下游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方式,但由于管网不完善、雨污不分流、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生活污水溢流、河流自净能力减弱。

“按照‘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原则,贵阳市创新性地引入循环再生水理念治理南明河,形成了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创新技术体系。”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徐昱介绍说。

与以往污水处理“末端兜底”不同,在居民集中居住的老城区,就地就近修建污水处理厂,把城镇污水作为稳定的城市水资源来进行科学的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这样“前端减量、沿途分处”的方式,不仅节省了投资,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贵阳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而南明河正好穿越人口密集的主城区。在老城区修建污水处理厂,受限的建设空间与邻避问题是必然要面对的难题,而下沉式污水处理厂便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的最优解答。

地下污水处理厂不是一个简单的削减污染物的设施,而是一个综合了经济、技术和环境效果的系统。

以全地埋形式建造,下沉式建厂占地面积仅为传统污水处理厂的1/3,不仅减少了征地、铺设管网的费用,有效解决了噪声、臭味等邻避问题,还大大降低了污水管网地下长距离输送渗漏及环境风险等问题。

污水处理厂虽然是城市基础设施,但在生态上却是负资产。由于贵阳河流缺水,每年都要从水库调水,而青山再生水厂处理后的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每年能向南明河补充生态景观水约1850万吨,节约调水费用约1500万元,实现了城市生态“负资产”向“正资产”的转变。

目前,16座下沉式再生水厂“长藤结瓜”式地分布在南明河沿岸,节省管网布局、征地投资约15亿元,节约建设用地163.5亩,污水处理量达到77万吨/日,实现了土地集约、环境友好、资源利用。

“下一盘棋”

“左右开弓”突破反复治理困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人口增多,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长,超过了南明河环境承载力,加之河流生态基流小,生产生活取水急剧增加,挤占河流生态补水,河道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污化严重,一度变成劣Ⅴ类水质。

多年来,南明河治理“就河谈河”,没有很好地将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谋划、统筹推进,整治方式以清淤、筑坝等治标工程为主,陷入“反复治、治反复”的循环,整治效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有差距。

2017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以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均指出由于生活污水溢流直排造成南明河污染严重。

为攻克“久治”但难以“长清”的历史顽疾,实现南明河水清岸绿的目标,贵阳市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契机,紧盯污水直排突出问题,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治理、精准施策,从更广的地域范围、更长的时间范畴来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统筹推进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2017年以来,贵阳市政府投入75.91亿元,引入社会资本116亿元,在南明河主城区河段沿线新增建设20座再生污水处理厂。

至此,南明河沿岸污水处理厂总量达到34座,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从99万吨/日提高到183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同时,达标尾水作为生态景观用水回补南明河,每天能向全流域提供150万吨生态补水,每年节省跨域调补水5亿吨,有效提升了南明河自净能力。

南明河沿线分布着19条大沟,由于大沟截污系统不完善,沿线周边污水及雨水排入后形成混合水,且水量较大,使得南明河截污沟负荷过高,一到雨天就有污水溢流进入南明河污染河流水质。

为加快补齐城区污水收集管网短板,打通污水收集运输“大动脉”,贵阳市结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新建污水管网65公里,改造排口263个。同时,按照“截污治污为先,内源污染消除为基础”的基本治理方针,开展南明河沿线19条排水大沟治理。根据每条大沟的不同情况,通过实施河道清淤、沟道修复、沟口改造、新建雨水沟等工程实现了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从沟内分流出的清水进入河道,剩余污水截流进入截污沟,被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通过综合治理,19条大沟已经全部实现雨水进河、污水入厂。

目前,南明河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南明河7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溢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部分区域达Ⅲ类及以上,干涸了近20年的南明河支流——贯城河重现生机,麦穰国控断面10年来首次达到优良。

南明河治理前污染严重,河段只有螂鱼、鲤鱼等广适应性鱼类。2012年以来,贵阳市大力开展水生态治理,完成生态构建及局部生态修复7.3万平方米,新建浅滩湿地1.53万平方米、生态驳岸3万余平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4平方公里。同时,统筹推进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防治,对重点入侵物种开展防除。

2022年,南明河达到了全河段健康状态,鱼类恢复到22种,并发现底栖动物49种、湿地植物140种、藻类163种,多斑金线鲃,宽头林氏鲃等多种贵州特有水生生物又重现南明河。鱼翔浅底、白鹭翩飞成为南明河寻常景色。

“齐一条心”

母亲河实现长治久清

为了推动南明河流域水质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水体保护水平,贵阳市出台《贵阳市南明河保护管理办法》,建立南明河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优化水资源管理配置,加强水环境管理;印发实施《南明河流域断面考核及奖惩办法》,截至2022年年底,已累计收取并反哺用于南明河治理的生态补偿资金3951.38万元。此外,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的《贵阳市南明河保护规定》明确建立流域协同共治机制,推动流域的系统保护,为南明河长治久清提供了更严密的法治保障。

为守住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效,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贵阳市将南明河纳入生态环境执法要点,2017年以来,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80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3680余人(次),累计查处违法行为107起,罚款金额809.9万元,以铁的手腕护好南明河一湾清水。

同时,深入推进大数据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建设14座南明河水质自动监测站,南明河流域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有在线监控系统,运用大数据、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河道实施精准监管。

贵阳市是全国第一座实行政府河长+民间河长“双河长制”的城市。

2017年,贵州省全面推行河长制,逐步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通过签发河长令等形式,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建立定期巡河制度,制定实施南明河“一河一策”。

2020年,贵阳市启动民间河长招募工作,民间河长开启了自己的河湖保护志愿服务之旅。据不完全统计,2022—2023年度,22名贵阳民间河长累计开展了228次巡河护河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动员1383人(次)参与,巡河里程共5271.18公里,反映并推动解决了66个水环境问题。

保护母亲河,市民不再做旁观者,而是成为参与者。

每年,有近万名环保志愿者和市民参与“行走南明河”“保护母亲河”等活动,利用“12369热线”“12345热线”等渠道及时反映环保“痛点”,对南明河流域进行监督。

如今的南明河畔,既舒展出百里风光,也点亮着万家灯火。

结合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科普教育,贵阳市建设了河滨公园、筑城广场等一批亲水设施,打造了休闲步道、沿河座椅等一批便民设施,形成了水环境科普馆、生态科普馆、沿河文化墙等一批宣传教育设施。同时,贵阳市着力谋划打造南明河流域文化圈和文化带,使河湖生态与经济发展、文化挖掘、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方面得到有机统一,实现了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互惠共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