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团队揭示鸟类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提出减轻作物损失的技术措施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中山大学博士后黄程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李添明教授和刘阳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据黄程介绍,他博士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方向之一是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而对人类与亚洲象的冲突进行研究,则是他在博士期间的主要课题。“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主要指的是,很多野生动物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一些影响。例如,亚洲象会踩踏当地居民的庄稼,老虎会吃人类饲养的家畜。”他解释说。
2019年,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毕业以后,他来到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我读博时研究的亚洲象,在中国的分布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不能代表常见的冲突形式。因此,我打算重新寻找一种影响范围更大的冲突形式,作为我博士后的研究课题。”黄程表示。于是,他把研究目光聚焦到鸟类身上。
或许在许多人的传统印象中,绝大多数鸟类都属于应该被保护的益鸟。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其之所以被称为益鸟,是因为可以捕食害虫。但事实上,鸟不只会捕食害虫,也会捕食那些同样以害虫为食的动物,甚至取食农作物本身。
“从这个层面来看,这里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因此我们这项研究的最初目标是,证明鸟类到底如何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黄程表示。
通过对全球相关研究案例的整合与分析,该课题组得到了第一个研究成果,即鸟类对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并不统一,在增加木本作物产量的同时,也会减少草本作物的产量。
那么,在证实鸟类会给农作物带来负面影响的基础之上,又该采用哪些方式减轻这些作物损失呢?
该团队将全球范围内的非致命性技术措施和化学类措施进行了详细对比,发现前者比后者的有用性更强。比如,根据鸟类迁徙的时期调整播种的时间,以及适度增加播种深度来避免鸟类啄食等方法,往往比使用驱鸟剂等生物制剂更为有效。
进一步地,他们还整合了全球数十个与鸟类相关的社会访问调查,发现低收入国家的利益相关者比高收入国家的利益相关者更容易感知鸟类造成的作物损失。
“通常情况下,收入越低的国家生物多样性越高,并且比高收入国家更加依赖农业生产。如果鸟类给他们种植的农作物造成损失,他们一定会非常敏感。”黄程解释道。
在他看来,这项研究最大的意义在于,充分证明了鸟类所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人类保护鸟类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支撑,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个基于全球实验案例的解决方案。
最后,回顾黄程在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方面的研究。人类与亚洲象的冲突,属于人类与濒危物种之间的冲突;人类与鸟类的冲突,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冲突。接下来,他计划顺着该研究方向,开展渔业与海洋动物保护冲突的研究。
参考资料:
1.HuangC,ZhouK,HuangY,FanP,LiuY,LeeTM.Insightsintothecoexistenceofbirdsandhumansincroplandthroughmeta-analysesofbirdexclosurestudies,croplossmitigationexperiments,andsocialsurveys.PlosBiology21(7):e3002166(2023).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2166
运营/排版:何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