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西安大遗址保护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潘英丽)作为古都西安文化传承与保护事业的一个缩影,“千年古都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会日前在西安汉长安城示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召开。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唐龙、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副主任毛新亮分别介绍了西安大遗址保护的战略规划与具体措施。
“西安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品位具有深远的意义。”唐龙在致辞时表示,西安遗址资源丰富,从史前遗址到周、秦、汉、唐的都城遗址,遗迹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秦始皇陵、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这三处遗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西安独特文化魅力的象征。
根据2021年发布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西安的遗址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西安目前共有10处大遗址、20个遗址点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名录,这一数量和等级在全国都位居前列。近年来,西安不断创新保护模式,推动遗址与现代城市生活深度融合。例如,通过“退耕还林”“国家公园模式”“民营资本投资模式”等多元化方式,在遗址保护的同时,也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汉长安城作为西安大遗址保护中的亮点,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尤为突出。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的古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化的大都会,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汉长安城内有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等多个历史遗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帝国都城遗址之一。
毛新亮提到,汉长安城遗址自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西安市政府便将其视为文化保护的重要任务,并于2012年成立了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开启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保护工作。
西安在保护汉长安城遗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文物本体保护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原则。2022年,西安市政府将汉长安城遗址周边13.3万常住人口的饮水工程列入“2024年为民实事”,这意味着保护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与现代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城市的发展与市民生活质量提升,成为西安大遗址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唐龙强调了西安市大遗址保护的理念:“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西安通过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领域的结合,探索出一条遗址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相得益彰的创新之路。
例如,位于西安市建城区的汉长安城遗址,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利用”模式。在这里,历史遗址与城市功能的融合明显,未央宫遗址已成为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遗址周围的商业区逐渐成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区。此外,西安市还推进“文化+科技”和“文旅+”的模式,推动数字化技术在遗址保护和旅游展示中的应用,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未来,文物保护将与人民福祉同行。”唐龙表示,西安市大遗址保护工作将继续向纵深推进,尤其是在文物本体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等方面,西安将继续提升大遗址的保护、研究、展示与利用水平,努力将西安建设成为新时代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示范城市,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
同时,毛新亮指出,未来汉长安城遗址将继续加大遗址保护力度,注重历史真实性、文化延续性与遗址风貌的完整性,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推动遗址与现代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文旅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文化创意与数字技术深度结合,让大遗址成为民众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