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 | 扎根沙区的一棵树——记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张生平

2023-02-15 09:57:26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转自:中国绿色时报

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 | 扎根沙区的一棵树——记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张生平

榆林,这块位于陕西北部、毛乌素南部的沙地早已换了新颜,美丽的草木装扮着曾经沙暴骤起的大漠,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油画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陕西省榆阳区林业局工作的张生平,29年来也以一棵树的形象,扎根林业战线,沐风浴雨,开花结果……

走出学堂,扎根毛乌素沙区

1994年7月,从榆林农校毕业的张生平被分配到榆林县治沙试验站工作。那时的治沙站只有一排破烂不堪的平房,每逢雨夜,屋外下雨屋里漏,不等一觉醒来,被褥全湿。那时榆林县贫穷,县财政状况也不好,有时候连干部职工的工资也不能按时发放。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对工作的热爱。

最初,张生平的工作主要是在小壕兔、大河塔、牛家梁等乡村一线指导植树造林。从城区到乡上每天只有一趟班车,每次下乡时,他天不亮就起床赶到车站,坐班车只能到乡上,从乡上到村里只能步行,再到造林地,一天下来步行六七十里路,脚底磨出了血泡,生疼生疼的。吃住在老乡家,那时候群众生活普遍困难,所以每天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每次下乡,少则十几天,多则几十天,白天在沙窝窝里指导、检查造林情况,随风扬起的沙粒击打他的眼睛,灌进他的脖子;夜晚几个人挤在一个炕头,由于乡村环境卫生条件差,几天过后,磨人的沙粒和满身虱子就伴着他了。就是这样的工作条件,张生平对工作的热情从未改变。1999年,他被任命为治沙站鱼河组组长。当年,正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开局年,任务繁重,群众对这项工作的认可支持度并不高。为此,他和驻村干部沿着任务村,一户户讲政策,一家家做工作。那些年,他长年累月在乡村的林间地头忙碌,既把关指导,又带头示范。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一片片阔叶林吐出了新绿,一块块针叶林焕发了生机。他也像一棵树一样,把事业之心扎根在广袤的榆阳大地上。

上下求索,撑起一片绿荫

每每看到贫穷的老乡,贫瘠的土地,风沙肆虐的环境,屡禁不止的放牧现象,张生平就在心里盘算着如何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来增加群众的收入,如何破解以牧羊为生引起的林牧矛盾,怎样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使百姓致富。这是张生平在林业工作中苦苦思索的问题。

为此,他在日常工作中,做了大量探索,也做了很多工作。首先,他积极推行“一封、二障、三栽种”的治沙技术,采用飞播造林与人工封育相结合治理模式,按照“草灌乔、针阔叶相混交,以草灌为主”原则,创新“沙打旺与花棒、踏榔、紫穗槐等优良灌木和樟子松混交、樟子松与河北杨、沙地柏混交”等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模式,建成了小壕兔刀兔万亩樟子松示范林、小纪汗节点造林绿化示范点等一批精品示范工程。沙打旺不但是治沙先锋树种,还是优良的饲草。有了这些乔灌草,沙区群众用平茬抚育下来的枝叶养羊。这样的治理模式解决了绿化沙区、群众脱贫和散牧的问题。其次是解决林业人传统思维的壁垒。随着生态逐步向好发展,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一改过去单纯要生态的治理模式,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科学治理模式,不断扩大大扁杏、海红果、山楂等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比例。截至目前,榆阳区已形成以大扁杏为主的经济林果面积20余万亩,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些群众仅捡杏核一项,每年就可收入3000元左右。

张生平说:“生态脱贫工作是脱贫攻坚的主阵地,也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他以整村推进的方式,从区级资金中安排1892万元,对大河塔镇高沙峁村等8个乡镇68个贫困村实施了绿化美化,实现了乡村“道路林荫化、庭院林果化、村庄风景化”。他围绕生态护林员选聘、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林政策,开展生态脱贫工作。他结合特色林果、林下种植养殖及林产品加工等林业产业建设,完成各级督查考核和结对帮扶工作,累计完成贫困人口林业技术培训8537人次,新建30个贫困村桑叶初加工点并以固定资产的形式移交给村集体,壮大了贫困村集体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张生平这样说,也这样做。他充分利用榆阳生态资源优势,积极为贫困户争取扶贫贷款入股陕果集团、大地种业、中盛湖羊养殖场、光伏新能源等企业,在确保本金的基础上都有相应的分红提成。他还倡导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积极雇佣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引导贫困户利用“四旁”空闲地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均取得了较好成效。

累累硕果,回报父老乡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张生平牢记这句真理。他在林业工作中,非常注重林业科技创新。经过多年实践,他在林业科技推广试验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已经应用于林业产业发展和造林绿化领域当中。

多年来,他主持和参与了ABT生根粉与GGR绿色植物生长剂课题试验、长柄扁桃优良品系无性繁育与示范研究、榆阳区标准化小叶桑园建设及桑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项目,积极与省市林业科研单位、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了液态地膜保水造林试验、樟子松自然更新与人工促进技术等研究,以及大扁杏丰产栽培技术、防晚霜冻害等课题试验。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他总结并推广了沙区811(落沙坡栽植10%的河北杨、迎风坡2/3以下栽植80%的樟子松、迎风坡2/3以上栽植10%沙地柏)的造林模式,积极推动了农田林网从窄林带小网格向宽林带大网格转变和“两行一带”造林模式推广试验,成功引进推广了欧李(钙果)、山葱花、山韭等既具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绿化植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看到成果能被采用,特别是应用于自己所热爱的林业事业中,我倍感欣慰,也深感作为新时代林业人的使命和担当责任之重大,尤其是要从长远上考量是否真正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开来,实实在在地让群众在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我想这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成果。”张生平说。

现在的榆阳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区570万亩荒沙得到全面有效治理,林木覆盖率达45.8%,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逆转。监测结果显示,20世纪榆阳区每年发生30多次的沙尘暴,近年来几乎不再发生,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之地。

如今,站在榆阳的高处放眼望去,一片片杏树、一块块云杉、一簇簇榆叶梅,红如霞,绿如海,白如玉,把榆阳装扮得犹如仙境。山青了,天蓝了,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群众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这些都与张生平的努力分不开。

“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专属’,而是榆林市林草局和榆阳区林业局为国土绿化所作出的效应体现,也是我们榆林林业人共同的荣誉。”张生平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用这份荣誉鞭策自己,继续攻坚克难、精益求精、锚定目标、奋楫前行,不仅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来陕来榆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还要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严格落实造林绿化落地上图,造林成果精准管护,积极探索‘双储林’建设新模式,全力推动碳汇林业建设。同时,通过积极开展生态为民服务,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特色经济林果基地建设,积极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力争做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全力助推乡村振兴。”(赵侠武丽)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