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一 棵 树 致 敬

2023-12-15 03:07:54 - 媒体滚动

转自:学习时报

向 一 棵 树 致 敬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我读《道德经》时,对这些话语深有感触,感觉在世间万物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有时看似柔弱者往往更坚韧更有生命力。在我人生经历中就有这样一棵柳树,印证了这个道理。

柳,修长的枝条风情万种地生长在家乡的河边,孩提时代耳熟能详的诗歌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有唐代诗人方干的《柳》: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就是柳树在我心中原本的形象。它婀娜多姿像柔弱的女子,像飘扬在心头思乡的愁绪,无论如何都与“刚强”两字联不到一起。但是,在我20多岁到东营胜利油田工作的时候,在黄河入海口见识到的一棵柳树,彻底改变了我原来对柳树“弱柳扶风”的印象。

东营是一片年轻的土地,大约在200年前这里还是波涛汹涌、水天相接的一片汪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寸寸将这里淤积起来,把大海的边缘变成了新的“大陆”。沧海桑田,在这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印证。

最初的时候,这片土地的大部分区域都被厚厚的盐碱所覆盖,每年春天,如霜似雪的盐碱,在阳光下散发出冷冷的炫目的光。一场接一场的春风带走了泥土中本就不多的水分,使它更加贫瘠和干涸。因此,除了芦苇、红柳等耐得住干旱和盐碱的植物外,这里几乎寸草不生,更难看到一棵树。“晴天白茫茫,下雨水汪汪,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曾是这片土地的真实写照。

1975年,我有幸加入石油工人队伍的行列,成为一名石油钻井工人,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而我的前辈10年前就在这里支起第一顶帐篷,升起了第一缕炊烟。这个叫作“东营”的地方原来只是一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小移民村,却被石油工人亲切地称为“基地”,因为它是胜利油田会战总指挥部所在地。当时,映入我眼帘的除了一条光秃秃的街道和一些低矮的平房外,几乎看不到一点点绿色。但突然间,我惊讶地发现了几棵老柳树,它们躲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树干弯曲、枝叶稀疏,脚下有一条深深的沟壑。看来,它们在这里已守望了很久。

第二次见到的树,依然是柳树。我所工作的钻井队在距东营近百公里的孤岛。钻井队用简易房围成的小院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茫茫芦苇荡。钻井队因条件所限,平时除了土豆、大白菜外,一年四季也难得吃到点新鲜蔬菜。那年夏天,几场酣畅淋漓的大雨过后,休班的时候,师傅们把我带进了一片柳树林,他们摘下头上的铝盔,把从树干上摘下的一只只黄澄澄的蘑菇放进去,回到钻井队,把野蘑菇丢进铁锅里,加上几个干辣椒一起煮,煮出一桶香气四溢的野味。柳树不仅能生长在这里,还能长出美味的蘑菇,颠覆了我的认知。

令我最震撼的柳树,生长在孤东。从我所在钻井队的孤岛往东,大约几十公里就到了孤东。孤东油田被发现后,1986年孤东会战打响。在井架林立、钻机轰鸣中,一棵独自耸立在茫茫海滩上的树,惊艳了所有人的目光,这还是一棵柳树。根据树干的粗细,人们判断它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树龄。神奇的是这棵树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大风刮来的?鸟儿衔来的?海潮冲上来的?人们不得而知。而它又怎样抵御了一场场风暴,抗击了一次次潮袭?日晒、水淹、干旱、贫瘠、寂寞,都无法让它屈服,它在这里顽强地扎下了根,并生存下来,长成一棵大树,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后来这棵树被石油工人保护起来,并命名为“英雄树”,从此“孤东一棵树”成为一种精神,成为石油工人的象征。

它的坚韧、强悍,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便查阅了一下相关柳树的资料。一些科普资料显示:柳树性喜温暖至高温、湿润、向阳之地,生性强健,耐寒也耐热、耐旱,极耐潮湿性。原来它本性如此,纤纤细叶、垂垂枝条的外貌下,却有着比其他树种更顽强、更扎实的品质,仿佛正应和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

如今的东营生态环境已经花团锦簇般美好,而我的脑海里仍会常常忆起孤东海滩上那棵孤零零的老柳树,忆起它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它是我心中的英雄,我深深地向它致敬!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