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文化月|分论坛:城市更新,回归市民的日常

2023-12-15 18:11:00 - 澎湃新闻

“城市更新”发展至今,更注重城市空间内容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已从纯粹的空间层面转向社会学意义上的更深内涵,设计高质量的日常环境已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所在。这要求设计师做出哪些改变?又对与其息息相关的城市中生活的市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2月13日,澎湃城市更新文化月首场分论坛在张园W7栋二层城市会客厅举行。本次分论坛由澎湃新闻主办、盖博建筑设计事务所协办,以 “城市更新:回归市民的日常”为题,邀请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会策展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丁顺,同济大学教授/博导/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章明,盖博建筑国际执行总裁/中国区总裁马睿思Marius Ryrko,以及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副总建筑师刘刚,分享不同地域、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时间跨度的城市更新实例,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城市更新如何以人为本,为市民营造高质量的空间。

城市更新文化月|分论坛:城市更新,回归市民的日常

“城市空间就像大树一样,会慢慢成长、变老,而等它变老后我们既不能把这棵树砍掉,也不能说不让它长新芽嫩枝。所以城市更新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从旧到新的重复过程,而是一种有机的、渐进式的生长过程。”

——丁顺

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会策展人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论坛学术主持丁顺首先表示,城市更新的概念正越来越深地走进公众,人们不仅要关心城市物理空间的成长,更应关注市民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城市更新所影响的。在此背景下,章明和马睿思分别以上海杨浦滨江与德国鲁尔区的城市更新实践为例,分享了一系列基于市民生活的系统性城市更新实践。

城市更新文化月|分论坛:城市更新,回归市民的日常

“城市更新的核心在于——我们如何能够对历史有交代,对人的行为有交代,对环境本身的特质有交代。从过去到当下,从‘临江不见江’到‘还江于民’,从封闭孤立的工业滨水岸线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整体的回应系统。”

——章明

同济大学教授/博导/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章明围绕其提出的“向史而新”的城市更新理念,聚焦上海杨树浦电厂遗址公园,分享了净水池咖啡厅、泵坑艺术中心、灰仓艺术空间等多个工业遗存的更新项目。他表示,工业遗存的再利用是这些项目价值的锚点和起点,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公共空间和整个城市形成连接,从原来的一种割裂状态,到一种融合、共享、共存的状态。

城市更新文化月|分论坛:城市更新,回归市民的日常

“百余年来,鲁尔区已成为整个德国的重要工业区。我们对其城市更新的设计原则,即振兴那些标志性的工业遗产,并转换其功能,使它们重新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OverdecadesthisareabecamethenumberoneheavyindustryareaforthewholeGermany…therearedesignprinciplesthatweredevelopedrevitalizingtheiconicindustrialheritageturningitaroundandmakingtheplaceandplacesavailableforthepeople.”

——马睿思

盖博建筑国际执行总裁/中国区总裁

马睿思介绍了德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德国鲁尔区的工业转型,并分享了在此背景下,盖博建筑持续50年的鲁尔区城市更新实践。以鲁尔区东部工业城市多特蒙德为例,他展开了多特蒙德U文化艺术片区、凤凰湖片区以及北港片区等多个区域性城市更新项目,并以项目时间为线索,分享了政府、业主、建筑功能等城市更新要素如何进化。

城市更新文化月|分论坛:城市更新,回归市民的日常

两位嘉宾案例分享之后,论坛进入圆桌讨论环节。

章明表示区域性的城市更新是一个复兴计划而非只是一些项目,它需要多主体、多要素、多工种协调。比如,杨浦滨江的改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景观问题,而是要和城市发生连接,是涵盖了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基础设施、生态修复、智能设计、艺术设计等多个维度的一个公共事件。因此一个很好的协商机制非常重要,以及对于上海的一江一河,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和情怀去推动这些事,也非常重要。

刘刚表示城市更新的另一大核心是建立共识。他以九寨沟灾后重建项目为例,分享了规划团队、设计团队、建造团队以及运营团队等多方力量如何齐心併力,推动一个规划的落实。他强调,要汇集那么多有情怀的人是比较难的,且有情怀的人对一件事的认知也存在差异,所以城市更新的设计规划除了技术手段之外,更需要达成广泛的共识。

马睿思也强调了共识的重要性。他介绍了在德国,由于三级的政府体系(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形成了小型团体牵头,政府、居民多方协商的城市更新模式,他认为成功的关键即项目能为各方带来收益,由此城市更新才能切实地服务于市民。

丁顺最后总结道,人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背景,整个城市更新更多的是需要把人的日常带入进去,重塑生活的连续流,而不是纯粹去做物理空间的更新迭代。他希望,更多公众能够认知城市更新,关注城市更新,乃至参与到城市更新当中来,整个城市更新需要大家一起去做,真正践行澎湃城市更新大会“共生·共享·共为”的理念。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