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有效投诉量预计突破17万宗 汽车价格和权益变动投诉激增
转自: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龚梦泽
12月12日,2024第八届中国汽车客户之声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车质网联合凯睿赛驰咨询举办,发布了多份投诉及服务相关的研究报告,探讨如何构建可持续增长的汽车服务生态体系。《证券日报》记者查阅《2024车质网投诉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前10个月,车质网共受理有效投诉14.4万宗,自主品牌投诉占比过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成为投诉增长点;“其他问题”类投诉增幅最大,高达74.7%,价格变动位居投诉榜首。
此外,服务问题中多次返修成为投诉新增长点。2024年全年有效投诉量将突破17万宗。前10个月品牌投诉回复率达到96.5%,大多数车企越来越重视投诉处理,对车主反馈的问题响应更加迅速及时。
“前10个月的数据显示,与老车主权益受损相关投诉案例激增,总数近3万宗,同期投诉占比超过20%。”车质网、凯睿赛驰咨询董事长、总裁唐卫国表示,这意味着每5条投诉就有1条和汽车消费者认为自身权益被侵害有关,这种鲜明的特征在过往从未出现过。
当前,汽车市场价格战如火如荼,而降价又往往会引发老车主不满。对此,凯睿赛驰咨询高级副总裁张越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加剧,降价在所难免,大环境不变,降价就不会结束。针对汽车降价这一现象,因为金额数字相对于手机之类的商品高了太多,所以用户还需要很长的适应期,降价投诉会变少但不会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因厂家营销或产品政策变化导致的消费者权益下降或者迁移,已成为汽车售后服务需要面对的主要矛盾。对此,唐卫国认为,破局关键是在长期主义视角下,精准迎合用户需求和市场变迁,找到新老车主对权益需求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商务广告协会数字营销研究院院长马旗戟认为,消费者对车的定义正在快速变化,“背刺”体现了厂家与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认知存在不一致。为解决“背刺”问题,厂家需要向消费者讲清楚产品不同时期的经济价值,同时尽量解决“背刺”问题无法预期的现状。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盈科全国产品质量法律服务专委会主任蒋苏华提醒道,针对厂家的“背刺”,消费者可能会采取一些行为,加深厂家和消费者的对立。建议厂家理性看待消费者的投诉行为,尊重消费者的权利表达方式,用清晰、有温度的表达回应投诉用户。
从现场发布的《中国汽车服务现状主题研究报告》来看,今年服务问题投诉同比有所缓解,系统升级问题、与宣传不符、不按约交车等投诉量出现回落,但修出新问题、不解决问题等投诉量波动上升。厂商在价格、配置、改款等方面的“背刺”行为并非主动伤害客户,虽然厂商应对此类投诉更加快速积极,但投诉解决仍是难题,重复投诉量接近40%,价格类投诉解决率仅17%。
从维护车主权益的角度出发,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郝庆丰谈道,产品快速迭代造成新老车主权益不公平,是厂家不得已为之,也是消费者难以接受的,处理不当会进一步影响品牌满意度和忠诚度,建议厂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效沟通,合理补偿,让用户感受到尊重和关怀。
另据《2024年中国乘用车售后服务满意度研究报告》显示,本年度整体售后服务的流程执行率、服务满意度均出现下滑,且该态势有持续风险;豪华品牌表现最佳,新势力品牌终端服务后劲不足;始终在4S店维保用户比例下降,用户选择4S店的原因日趋多样化且更加务实;品牌App的高频次使用有助于提升用户售后服务满意度。
随着车企及经销商经营压力加大,体现在销售终端,近年来不少车企尤其是造车新势力陆续倒下,多家经销商关门闭店,导致现有车主无法维保,用户付款后无法提车。
对此,凯睿赛驰咨询高级专家邱琰认为,首先是政府或行业协会,履行监管和居间调解作用。其次是车企,做好倒闭经销店的售后服务衔接工作,如消费者权益的保全与转移等。
“针对购车用户,可通过经销店交纳的保证金先行赔付给消费者,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后期再向经销店追讨。最后,消费者自身要提高维权意识,购车前仔细阅读合同。”邱琰对记者表示,出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向消协或相关监管机构投诉,寻求帮助和调解,并收集证据,最终通过诉讼等法律途径要求经销店或相关品牌方承担赔偿责任。
(编辑张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