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英雄儿女》主角“王成”第一原型 万盛走出来的一等功臣

2023-03-15 02:10:10 - 上游新闻

他是《英雄儿女》主角“王成”第一原型 万盛走出来的一等功臣

他是《英雄儿女》主角“王成”第一原型 万盛走出来的一等功臣

□萧光寅

由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主人公王成,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但作为生活中的王成原型,尤其是王成的第一原型,国人却鲜有知晓。

关于《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原型是谁,文学文史界多有争议众说不一,小说《团圆》作者巴金和电影编剧毛烽、导演武兆堤也没有说过具体是谁,他们只说王成这个人物是将众多志愿军英雄的事迹集于一身的艺术典型。

但根据《英雄儿女》王芳原型王纾的经历,和巴金在朝鲜活动的过程以及他在《团圆》中的描述,英雄王成的第一原型,应该是重庆籍抗美援朝牺牲的志愿军一等功臣二级英模——梅怀清烈士。

“我是青年团员,由我去把敌人的铁丝网炸掉。如果我牺牲了,你活着的话一定代我看望我的母亲和家人”

163.3高地激战中他舍身爆破为战友炸开胜利之路

原志愿军副政委甘泗淇上将于1952年10月,在首都各界参加的“抗美援朝两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盛赞梅怀清,他在列举英雄模范事迹时说道:“其中有……以身殉国的打开胜利道路的青年英雄梅怀清……”杨得志上将作序的原志愿军副政委李志明上将的《李志明回忆录》,对梅怀清的牺牲作了这样描述:“……在十一月六日攻占开城东北163.3高地战斗中,580团5连2排青年团员梅怀清三次将爆破筒插上敌人铁丝网时,都因铁丝网处于高处,爆破筒三次滑落下来。为给后续部队打开冲锋道路,他像董存瑞炸敌桥堡一样,毅然用右手托住拉开了导火索的爆破筒,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同志们,冲啊!’用青春的生命打开了冲锋道路。军党委追认他为共产党员,兵团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授予二级‘爆破英雄’称号。”

1951年5月,中朝军队在三八线一带以13个师的兵力,对“联合国军”的反扑予以阻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遭到重创以后,被迫于6月上旬停滞在三八线附近地区转入防御,于7月被迫接受停战谈判。至9月,志愿军西线部队19兵团所属的65军,担任保卫开城的任务。至11月6日,梅怀清所在部队志愿军65军194师580团担负了攻占彬日洞163.3高地的作战任务。

163.3高地驻守着南朝鲜军队,在美军帮助下在高地四周设置了三道铁丝网,明碉暗堡火力密集,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大部队发起冲锋的那一刻,梅怀清所在爆破班相继炸开了前两道铁丝网。在接近第三道铁丝网时,敌人的火力更加猛烈,冲锋受阻,情况危急。爆破班多名战士在爆破中英勇牺牲,这时还能实施爆破的只有两名爆破手,一名是梅怀清,另一名是他的同乡战友罗德云。

面对敌人火力密集的疯狂扫射,梅怀清抓起仅剩的一支爆破筒,对罗德云说:“我是青年团员,由我去把敌人的铁丝网炸掉。如果我牺牲了,你活着的话一定代我看望我的母亲和家人。”梅怀清随即手持爆破筒,利用弹坑土包掩护向着敌人铁丝网冲去。

铁丝网设置在一面斜坡上,梅怀清冒着炮火冲到铁丝网前,三次将爆破筒放到铁丝网上,因无支撑爆破筒又三次滑落。看着冲锋的战友一个又一个倒下,此时的梅怀清毅然用右手托举爆破筒,左手拉开导火索,高声喊道:“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同志们,冲啊!”随着一声巨响,铁丝网被炸开了,梅怀清为打开胜利通道,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冲锋的指战员们高呼着“为牺牲战友报仇”扑向敌人,攻占163.3高地的战斗赢得了最后胜利。

梅怀清牺牲后,就地安葬在朝鲜黄陇省花王郡开城台区彬日村谭房洞。1951年12月,志愿军第65军党委追认其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1952年1月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批准其为革命烈士,追赠大功二级英模、记一等功;1983年6月25日,国家民政部再次补发其革命烈士证书。

从京韵大鼓《英雄梅怀清》,到《猛虎连长赵生贵》,再到电影《英雄儿女》中的《英雄赞歌》

重庆籍战士梅怀清是《英雄儿女》“王成”第一原型

说梅怀清是银幕形象“王成”的第一原型,就不得不提原志愿军西线部队京韵大鼓演员王纾。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演唱的京韵大鼓《英雄赞歌》,源自志愿军西线部队文工团演员王纾演唱的京韵大鼓《英雄梅怀清》,西线部队文工团演员王纾应该是电影《英雄儿女》中演唱《英雄赞歌》的王芳原型。

原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在《红烛泪杜鹃血》一文中写道:“……巴金的短篇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也肯定不会忘记那个在硝烟弥漫、血光飞迸的抗美援朝战场唱着京韵大鼓的漂亮的女文工团员王芳。这个飒爽英姿的女战士的原生活模特之一,就是女文工团员王纾。”巴金85岁生日时,在给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张文苑等28位入朝战友的贺信回复中写道:“……我也还记得文工团那个演京韵大鼓《英雄梅怀清》的小姑娘王纾。”原国家曲艺协会主席、著名艺术家骆玉笙在回忆文章中说道:“我在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唱的曲目是京韵大鼓《英雄梅怀清》。”回到北京后,骆玉笙等部分知名艺术家向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等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骆玉笙献演的曲目是京韵大鼓《怀念梅怀清》。

巴金在1952年3月和1953年8月,两度以中国文联朝鲜战地访问团团长的身份去了朝鲜,主要住在西线部队文工团,他对王纾创作演唱的京韵大鼓《英雄梅怀清》大为赞赏。巴金并对1953年4月下旬王纾遭遇敌机空袭负重伤送医院治愈后,重返文工团的勇敢坚强行为甚是钦佩。

巴金的小说《团圆》,把主要人物“王芳”、把带有梅怀清影子的三个人物“王成、刘正清、赵生贵”都描写得异常生动,这应该是得益于他对王纾创作演唱京韵大鼓《英雄梅怀清》,以及对梅怀清的英雄事迹有了非常详细的了解。巴金在小说《团圆》中描写王成“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而梅怀清也是在163.3高地英勇牺牲。尤其是小说中的“刘正清”与梅怀清,两个“清”情况完全相似,都是团员,都未婚,都是五连战士,都是爆破手,都是在攻占高地中执行爆破任务牺牲。小说人物王成、刘正清与生活中的梅怀清,应该有着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的必然联系。

1964年,按原文化部副部长夏衍要求,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上演,电影上映后得到国内各界的一致好评。电影人物王成、王芳兄妹部分情节的生活素材,应该是来自巴金在朝鲜时的亲身经历。

现实中王纾创作并演唱京韵大鼓《战斗英雄梅怀清》,小说《团圆》中王芳创作并演唱京韵大鼓《猛虎连长赵生贵》,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创作并演唱京韵大鼓《英雄赞歌》,三次创作三次演唱可谓异曲同工一脉相承。

这是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演变,其演绎轨迹:生活人物王纾、梅怀清——小说人物王芳、王成、刘正清、赵生贵——电影人物王芳、王成。

梅怀清烈士与王纾、巴金、骆玉笙的历史际遇,成就了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成就了英雄王成、王芳兄妹不朽的艺术形象。说梅怀清是《英雄儿女》中主人公“王成”的第一原型,这应该是可信的历史真实。

放牛娃、背炭工、炼焦工、国民党士兵、解放军战士、志愿军烈士、共和国英雄……

一生曲折充满传奇他以青春热血谱写英雄赞歌

梅怀清1929年农历正月出生在今重庆万盛经开区青年镇更鼓村小湾。梅怀清两岁时随父母搬迁到青年镇堡堂村吴家桥萝卜田居住。两年后父亲梅三和病故,其后大姐嫁人、大哥梅树兰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一去未回,母亲梅刘氏带着7岁的他和9岁的二哥梅树清,靠给大户人家放牛、打猪草、缝洗衣服维持生计。梅怀清10岁时开始跟随二哥到离家30里远的胡家咀煤矿、东林煤矿捡荒媒、捡炭花,或背焦炭挣钱补贴家用。15岁后,梅怀清在焦炭厂当了炼焦工,靠“滚厂子”维持生计。

1949年上半年,国民党为补充兵源而展开“拉兵”行动。时年20岁的梅怀清为躲避“拉兵”而从吴家桥老家逃到江津,结果反倒被抓了壮丁,成了一名“国民党士兵”。1950年1月初,梅怀清在四川广汉西高镇被俘成了“解放战士”。

成为“解放战士”的梅怀清志愿申请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编62军185师554团2营3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政治部于1950年2月22日在填写寄发给梅怀清二哥梅树清的“革命军人家属通知书”记载——军人姓名:梅怀清,部别:185师554团2营3连,职别:战士,何时何地入伍:1950.2.广汉入伍,怎样入伍:解放过来。至此,历经坎坷的梅怀清,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一员。

1950年2月,梅怀清跟随所在部队185师进军西康,先后参加了解放雅安、康定、西昌的战斗。在对敌作战和其他各项工作中,梅怀清表现得勇敢顽强积极主动,于1950年12月被批准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3月15日,梅怀清所在部队185师554团整编后并入184师,其时184师554团驻防四川双流。5月24日,为入朝参战作准备,184师奉命调防河北定县。6月2日,184师调赴秦皇岛,接替200师防务。

1951年7月,184师奉命抽调人员入朝作战,全师各步兵分队的第2批共计近3000人,分别补充到志愿军第3兵团和第19兵团各参战部队。梅怀清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成为该部65军194师580团5连的志愿军战士、爆破手,正式加入到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

梅怀清22年的短暂人生,历经放牛娃、拾荒崽、背炭工、炼焦工人、帮工农民、国民党士兵、解放军战士、志愿军烈士、共和国英雄,一生曲折充满传奇。

正如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所唱: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梅怀清烈士以青春热血谱写的“英雄赞歌”,必将在他的故乡重庆、在中国大地世代传唱。

(作者单位:重庆万盛经开区规划局图片由作者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