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别让生态品牌走形变味

2024-03-15 10:33: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笔者近日在超市购物时发现,一些商品在其显眼位置贴上了生态标签,比如生态大米、生态服装、生态橱柜等。回家后,笔者在各大购物网站浏览了一圈,发现很多热销商品也把生态当成招牌。“生态”一词,在十多年前还是冷僻字眼,而今已遍地开花。大到地方各类工业园区,小到人们吃穿用行的物件,都把生态作为金字招牌。有的事物甚至与生态毫无关联,也牵强附会拉上生态字眼进行宣传。

事实上,根据相关要求,一种产品要获得生态标识或称号,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或机构的认可或认证。比如,绿色生态食品的认证标准包括生产标准、食品加工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但是,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所谓绿色生态食品,有一部分并未经过严格认证,只是生产者的“自定义”。商家之所以这样宣传,一方面是因为利益驱使,当前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认可度更高;另一方面说明现行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笔者认为,让生态品牌“走形变味”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公众、损害群众利益,而且容易打击真正生产绿色生态产品商家的积极性。建议参照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并建立专业机构,依规对申报生态标识或称号的商品进行品牌认可或认证,严把准入关口,防止虚假品牌产生。同时,强化跟踪监测、评价分析、日常考核,持续提升商品品质,确保生态品牌声誉,引领各类生态建设活动开展。

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生态品牌意识教育,建立健全生态品牌宣传、展示和推广机制。通过各种形式普及生态品牌知识,帮助公众正确识别生态标识或称号,提高生态品牌大众知晓率,防止虚假风气盛行。

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查处造假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类宣传行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各种鱼目混珠的违法行为。在打击造假行为过程中,还要强调对造假源头的治理,从重从快处罚那些“山寨”生态标识或称号,保护合法生态品牌,维护市场公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