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当遇到大忽悠的时候,想想越王无疆的遭遇

2024-03-15 20:02:09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人所共知,他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率军灭了吴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在勾践去世后,从他的孙子越王不寿开始,越国出现了“三世弑其君”的高层动荡,分别是:越王朱勾杀死父亲越王不寿、太子诸咎杀死父亲越王翳(朱勾的儿子)、权臣寺区的弟弟杀害越王无余(翳的儿子),国力逐步衰退。越国的末代君主越王无疆是越王无余的儿子,如果以勾践为参考的话,他是勾践的六世孙(世代关系是:勾践—鹿郢—不寿—朱勾—翳—无余—无疆),中间隔了大概120年或者150年左右的时间(越王无疆战败被杀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公元前334年,被楚威王所灭,一说是公元前306年,被楚怀王所灭)。

《资治通鉴》:当遇到大忽悠的时候,想想越王无疆的遭遇

无疆在位的时候,越国还是有一定的实力,而且越王无疆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的野心是被其他国家所共知的那种,他的策略主要是结交和支援韩魏,然后攻打临近的齐国和楚国,有点像后面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当然,他的称霸的雄心并没有实现,在一次攻打楚国的战争中兵败被杀,越王也因此亡国。对于越国灭亡的事件,《资治通鉴》的着墨不多,是这么记载的:

越王无疆伐齐。齐王使人说之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楚人大败之,乘胜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越以此散,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朝服于楚。

《资治通鉴·周纪二·周显王三十五年》

越王无疆本来是想要攻打齐国的,但是齐王(可能是齐威王田因齐,或者是齐宣王田辟疆)派人游说越王,让他明白“伐齐不如伐楚之利”,越王就被忽悠了,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正中楚国下怀(楚国也在运作如何灭掉越国),楚国大败越军,越王无疆也因此被杀。

这个事件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齐国是怎么游说越国的。齐国使者和越王无疆的对话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记载。这个齐国使者的名字已经失考了,他主要强调了几点:

一是不攻打楚国,则不能称王称霸。

二是越国只是期待韩魏给楚国压力,因此他们两个当前相互攻击,对于伐楚战略并没有大的影响。

三是期待楚国和三晋交兵,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四是楚国现在的兵力已经分散,当前是攻打楚国的好时机。

《资治通鉴》:当遇到大忽悠的时候,想想越王无疆的遭遇

如果有中长期的战略的话,每一步行动都是经过事先的谋划的,但是越王无疆却因为敌国使者的一面之词,而抛弃了原有的行动方案,也打乱了之前的计划。如果按照事后诸葛亮的视角,或许会觉得无疆被齐国忽悠很不理智,甚至说很可笑,但是换位的话,我们并不一定做得更好。事实上,对于很多历史事件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克服的局限。

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中学习,尽管这种学习可能并不能给我们获得迅速的变化,学到的东西将成为我们自己意识的一部分,并有可能在关键时候给我们某些指引。

这里让我们思考下越王无疆为什么会被齐国忽悠。

第一在于缺乏对当时形势的判断,思想依然带有春秋争霸色彩,以称王称霸为目标。而当时已经是战国时期,各国都先后施行变法,打压奴隶主旧势力,扶持和维护新兴地主阶级新势力,笼络国内外人才,增强自身实力。各国的行动目标不再是追求他国表面的臣服,而是以灭国为目标,灭国势必要徐徐图之,尤其对待大国,要采取蚕食策略,持续打压,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

第二在于急功近利,并且过早暴露自己的野心。越王无疆想要复兴越国霸业的想法并没有大问题,并且也可以说是有志青年。只是他通过连续的争伐,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意图,还让其他国家摸清了本国实力。

第三是缺乏取证,抱有侥幸心理。尽管齐国使者说了一堆伐楚的好处,以及当前楚国兵力“分散”的状况,但齐国是敌国,他说的事情务必求证(事实上,采取军事行动前,就应该对齐楚两国动态了然于心),越国的匆忙行动,体现了某种侥幸心理。

第四是内部缺乏没够有效劝谏的直臣。越国肯定是有人才的,但是在这次行动中,越王无疆调转枪口攻打楚国的时候,竟然没看到一个人出来劝谏,当然也有可能是没有记录传下来,但不管怎样,越王没有被劝说,或许可以看出其有那么些专断的作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