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博物馆免费开放的逻辑

2024-04-15 07:09:52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大学博物馆免费开放的逻辑

赵峥

“大学博物馆应不应该开放、怎么开放”一直是个很受关注的社会话题。2023年6月,哈佛艺术博物馆(HarvardArtMuseums)宣布实行新的免费入场政策,意味着这所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将向所有人免费开放。事实上,在美国,无论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其各类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并不鲜见。在这些开放的博物馆中,有的会完全免费,有的会在特定时段免费参观,还有的则象征性地收取一定的门票费用或由参观者个人自愿捐赠代替门票费用。哈佛艺术博物馆有哈佛大学的名校光环“环绕”,同时拥有包括梵高自画像、毕加索许多珍贵作品在内的超过255000件藏品,所以此次完全免费开放也备受瞩目。那么,是什么促进了哈佛艺术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免费开放的价值,哈佛艺术博物馆又为之做了什么?这就有必要梳理一下大学博物馆免费开放的逻辑。

大学博物馆免费开放是什么?大学博物馆是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一环。从世界范围看,越是著名的大学,其博物馆体系越健全、馆藏越丰富,也越对社会公众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通常情况下,对大众而言,一所大学有什么、做过什么、打算做什么,除了能够直观看到的“大楼”“大师”和各类“排行榜”外,要想真正深入了解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成就和影响,认识一所大学的文化“软实力”,博物馆可能是最好的窗口之一。因此,大学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表面上看可能仅仅是向社会取消了门票的“门槛”,本质上却是大学向社会表明的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和主动交流的行动,是对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主动回应。其核心在于,让大学所有、社会所需的稀缺优质文化资源实现更广范围地共享与外溢。

就哈佛艺术博物馆而言,其由建于1895年的福格艺术博物馆、建于1903年的莱辛格博物馆及建于1985年的萨克勒博物馆三个博物馆所组成。这些博物馆的收藏领域各具特色,但共同的特点是均以藏品的广度和深度、开创性的展览以及工作人员的原创研究而著称。对专业人员而言,哈佛艺术博物馆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美国艺术史学科的重镇。而对于广大社会公众而言,这些宝贵的艺术财富,不仅代表着哈佛大学的声誉与影响,也蕴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探索。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对艺术的价值认同和渴望也越强烈。哈佛艺术博物馆通过免费的形式向社会开放,就给社会传递了大学对待社会文明成果的态度和信号,也进一步提升了稀缺优质文化资源的共享性和可接近性。而开放的效果正如现任哈佛艺术博物馆馆长玛莎·特德斯基所说:“我们能够消除障碍,所看到的就是人们对前来感受文化的强烈兴趣。”

大学博物馆为什么会免费?哈佛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私立大学,和美国很多由州政府资助建立的公立大学不同,学校资源并没有强制义务需要对社会进行免费开放。但是,此前哈佛艺术博物馆就在进行着免费开放的探索,而此次哈佛艺术博物馆的完全免费开放,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那么,哈佛艺术博物馆为什么要免费开放呢?

一方面是“使命所驱”。从历史来看,大学自诞生起就伴随着“文以化人”的使命与责任。以哈佛大学为例,其在1636年成立并成为全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当时称之为“新市民学院”。后来在1639年改名为“哈佛学院”。尽管当时学校仍具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传播知识、教化人民的理念已经内嵌在办学实践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精英化的传统高等教育不同,现代大学与社会关系日益密切。大学的主要职能逐渐从人才培养拓展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而无论是教学、科研抑或是成果转化,大学都不仅仅是教室、图书、孵化器等物理载体的集合,而是能够影响社会审美、情趣、道德等的精神空间。大学博物馆作为大学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更承载着传承文明、涵养社会的文化基因和使命。而博物馆通过主动对外开放,降低公众的文化接触、学习、汲取成本,则有助于消除因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而形成的文化资源获取和占有差异,推动更广泛的文化教育和文化普及,彰显大学的文化责任与担当。

另一方面是“现实所需”。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是共生互补的。大学需要在服务社会中获取生存根基、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也会通过人才、空间、资本等反哺大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所处的城市来说,一流的大学与城市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大学+城”,二者具有空间一致性和目标趋同性,大学与城市共同成长,就可以共同受益、互相成就。哈佛艺术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是一种双赢的举措。博物馆免费开放集聚了更大的“人气”,使其成为了城市的文化地标,进一步巩固了哈佛大学作为重要的文化保存、创造、传播主体的地位,也维系并加强了大学与当地社区之间的联系,获取了来自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个人更多的信赖与支持。而学校师生也通过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有了更多融入社会的机会和体验,获取了双方共同创造知识的可能,增进了地方身份认同和公民意识。

大学博物馆免费开放如何能做得更好?对大学博物馆而言,作出“免费”的决定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这不仅仅是减免一张门票的问题,更关乎大学的品牌和形象,反而对管理和服务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哈佛艺术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过程是渐进式的,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有备而来。

首先,掌握产生“美”的“距离”。哈佛艺术博物馆对免费参观的区域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布局优化,力图让社会公众能够减少认识艺术品的“距离感”,在方便、宽敞、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最具“美感”的艺术体验。同时,作为隶属于哈佛大学的教学科研机构,博物馆也充分考虑了校园师生的安全和秩序影响,设计了一些技术难度不大但能够产生“体面距离”的软硬件条件。例如,对于未经授权进入的教学和研究单位,博物馆也需要进行身份认证。而对于一些可供社会参与的教学科研活动,则实行严格的网上预约制度,对参与人数、时间、行为规范等都有明确的要求。

其次,让“免费”的体验更有价值。除了一般的展览参观以外,哈佛艺术博物馆的“非展”项目也做得很有声色。如通过利用考尔德伍德庭院和门舍尔大厅等开放空间,组织讲座、研讨会、表演、电影欣赏、“星期四博物馆之夜”等各类公共项目,让更多的人接触、理解、交流与艺术相关的经验与知识。博物馆与附近的公立高中剑桥林奇和拉丁学校合作,联合在藏品展厅教授高中课程。此外,博物馆创立的“居家材料实验室”项目,还鼓励公众从精选艺术品中汲取灵感,自己动手使用住宅周围的材料和工具在家中创作艺术作品。

最后,健全的筹资机制让“免费”更可持续。其实,即使不免费开放,哈佛艺术博物馆原有15美元一张的门票也不足以支撑其发展。而自博物馆创办以来,无论是空间翻新与重建,还是藏品收集与修复,都离不开其完善的社会筹资体系支撑。目前,哈佛艺术博物馆的资金除了少部分来自国家艺术基金、文创产品和餐饮服务外,绝大多数来自社会捐赠。而包含着遗赠、慈善捐赠、慈善信托等多样捐赠方式和用途明晰、管理规范的社会筹资体系也给了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博物馆更多免费开放的“底气”。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