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遗址:吉林省的“露天博物馆”和“地下文物仓库”

2024-05-15 09:20:0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吉林网

汉书遗址位于大安市区西北37千米月亮泡镇汉书村(原端基屯)北月亮湖水库南岸沙岗上,当地俗称此处为“北山”,是松嫩平原青铜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一个标志,被誉为吉林省“露天博物馆”和“地下文物仓库”,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书遗址:吉林省的“露天博物馆”和“地下文物仓库”

遗址南邻月亮泡镇政府及汉书村,西、北两面紧贴月亮湖水库,向东、向南两侧地势逐渐降低。

这里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科尔沁草原东端,洮儿河汇入嫩江,交汇处形成月亮湖,成为人类择居的优选。濒临水域定居,除获取水源较为方便外,大面积的水域在特定的季节还可以为定居聚落提供丰富的鱼、蚌等水产品,作为食物资源的一种补充。另有一些水生植物诸如蒲草、芦苇等,也可以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加以利用。

遗址略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总面积约为60万平方米。

汉书遗址:吉林省的“露天博物馆”和“地下文物仓库”

汉书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年代约相当于夏商时期。出土陶器可分砂质、泥质两类,可辨器形有罐、杯、钵、壶、盂、盅等,素面为主,部分器物口沿处饰对称的乳钉或泥饼。纹饰陶器较少,以刻划纹及戳印纹为主。石器仅见1件石斧。该期遗存与黑龙江肇源县小拉哈遗址的“小拉哈二期遗存”和白金宝遗址一期文化遗存相同,均属“小拉哈文化”。

汉书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年代约相当于商至周初。出土陶器多为黄褐色砂质陶,器形以单耳杯和钵为主,还见鬲、壶、碗、罐、瓮、豆等。此外,还有少量附加堆纹、绳纹、指甲纹和戳印纹。除生活用器外,还有陶支脚、陶范、纺轮、网坠、陶塑等。石器种类增加,包括石斧、刀、刮削器、锛、磨盘、磨棒、镞、砺石等。该期遗存的考古学文化面貌自成一体,文化内涵与“白金宝二期文化”相同,因“白金宝二期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古城遗址,学界故以“古城文化”命名。

汉书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年代约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出土陶器以砂质、夹砂陶为主,黄褐色居多。纹饰陶为大宗,以粗篦点纹为主,另见指甲纹、戳印纹、附加堆纹等。除陶容器外,还见陶支脚、陶纺轮、陶球、陶饼、陶范等。石器较少,仅见砺石、敲砸器各1件。该期文化以新出现的平底筒形罐为特色,成为白金宝文化的标志性特征。

汉书遗址第四期文化遗存年代约相当于战国至西汉初期。出土陶器以砂质灰褐陶为主,器形主要包括鬲、壶、罐、碗、钵、杯、盅等。红衣彩绘及红衣刻划纹风格突出,另见部分素面陶。除陶容器外,还有支脚、陶范、网坠、纺轮、陶塑、舟形器等工具、玩具及饰品。该期新见铜器,主要有铜锥、镞、刀、带扣及铜片。石器类型多样,包括石斧、刮削器、敲砸器、磨棒、石叶、穿孔器等工具或武器,还有少量料珠、玛瑙球等饰品。该期遗存丰富,风格鲜明,与早期发现的“汉书二期文化”相同,故将其命名为“汉书文化”。

汉书遗址规模宏大,是松嫩平原嫩江下游地区的一处夏至西汉早期聚落遗址。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演进规律鲜明,并集中反映了松嫩平原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对嫩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起到重要填补及衔接作用,为架构和完善这一地区夏至西汉早期考古学文化年代标尺提供关键性依据。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星植 

资料图片由大安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王韬

今日热搜